浊邪内停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7W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见:内停、浊邪、沉细脉、舌齿痕、舌胖、细数脉、弦数脉、厌食、便溏、大便不通、恶心、乏力、肥胖、腹胀、腹胀神疲、口黏、口甜、脉濡细、面色无华、呕吐、舌淡白、神疲、四肢困重、苔薄白、苔薄黄、苔糙、苔干、苔黄腻、体重增加。

治法

浊邪困脾者宜温阳健脾,行气化浊,浊邪犯胃者宜和胃降逆化浊。

临床表现

神疲乏力,四肢困重,面色无华,恶心呕吐,厌食腹胀,口黏而甜,舌质淡体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或濡细;或见大便不通,苔黄腻或于糙,脉细数或弦数;或见大便溏薄,日数次至十余次,舌质淡而舌形胖,苔薄白,脉濡细。

病因

脾胃互为表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在消化、吸收等生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当脾阳亏损,阳不化湿,湿浊内阻,则浊邪困脾,使脾失其"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产生纳而不能化,纳而不能行的病理现象,故在临床上浊邪困脾和浊邪犯胃的症状,往往并见。脾阳亏损和浊邪困脾,互为因果。由于脾阳亏损,故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四肢属脾,湿浊困脾则四肢困重,口黏而甜,浊气犯胃,胃气失和则恶心呕吐,厌食腹胀。舌苔厚腻是浊邪侵犯中焦的征象;舌质淡体胖,边有齿痕,是脾阳亏损的表现;脉沉细或濡细,是湿困脾阳的脉象。湿浊之邪困犯脾胃,使胃应降而反升,故恶心、干呕或呕吐频繁;脾气应升而反降,故大便溏薄,日数次至十余次;湿困脾阳,使阳更虚,往往向寒化方向发展;浊邪犯胃,因胃为燥土,易使湿郁化热,往往向热化方向发展。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