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上皮内瘤变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外阴、赘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丘疹、斑点、斑块、出血、带下臭、皮肤粗厚、色素沉着、脱屑、外阴干燥、阴痒、疣赘、灼热。
治法
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治疗的首要原则是正确的诊断并排除浸润癌,第二个原则是精确地确定 VIN病变范围,第三个原则是必须明确 VIN为癌前病变,一经诊断则不应无限期的随访观察,以免延误治疗。目前用于 VIN的治疗包括药物、手术切除、电切和激光疗法等。 1.药物治疗5%氟尿嘧啶软膏涂于外阴病灶,1次/D。治疗效果因人而异,一般认为失败率达50%。近来报道可能有效的药物还有5%咪喹莫特软膏、干扰素、维A酸等。药物治疗的优点在于有效保持了外阴结构的完整性及其功能。 2.手术治疗对药物治疗失败、病灶较广泛或复发的外阴上皮内肿瘤,可考虑手术切除。术式包括:病灶局部切除、局部广泛切除、单纯外阴切除和外阴皮肤剥除加薄层植皮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在于病灶边缘距手术切缘应有足够的距离。一般要求切除1cm以上的正常皮肤。 3.激光治疗疗效较好,尤其适用于累及小阴唇的病灶,约有1/3的局部复发率。因激光不能提供组织标本以排除浸润癌,治疗前应排除外阴癌以免误治。激光的优点是组织损伤小,并可施行多部位治疗。但应避免滥用。 4.光化学疗法(PDT)将10% ALA凝胶涂于 VIN表面,2-4小时后予635nm波长、80-125J/c平方米的激光来进行治疗,治疗后局部不留瘢痕而且愈合时间短,能保持外阴外观,但在 HPV阳性、HLA-I缺失及 CD4(辅助性 T细胞)、CD68(巨噬细胞)增多的患者中疗效降低。 5.其他环状电切术(LEEP)及超声吸切术(CUSA)等不仅能切除病灶,且能很好地止血并保留标本。 6.期待疗法即使在 VIN2/3年轻患者中,VIN也有自愈倾向,因此治疗时必须将其自然消退的可能性列入计划。对35岁不伴有非整倍体 VIN的患者,临床和组织活检排除浸润癌后可施行观察随访即期待疗法,尤其是近期妊娠和近期接受治疗量甾体激素治疗的患者。有些学者推荐观察6个月至2年。
临床表现
1.症状 (1)最常见症状为外阴瘙痒不适和烧灼感。以大小阴唇较常见,阴蒂次之,尿道口及其周围较少见。 (2)约17%的病人主诉发现外阴结节。 (3)20%-48%的患者无症状。 2.体征查体时可发现有90%的患者外阴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或斑点,颜色可为灰色、红色、褐色、棕色或白色。病灶也可表现为表皮增生,可出现皮肤增厚、斑块、乳头或小的赘疣,呈灰白色、黑色素沉着或暗红色,表面干燥、脱屑,边界不清楚。病灶可为单个,但更常多发,并可相互融合。这些病变可发生于外阴的任何部位,最常见的部位是右侧大、小阴唇的底部8点处。单发性 VIN主要位于舟状窝和小阴唇附近黏膜,偶见于会阴体后部或阴蒂周围,绝少发生于有毛发生长部位和阴蒂腺体,而多发性 VIN则可侵犯阴蒂包皮、小阴唇、舟状窝和会阴体。约1/3病例有大阴唇和会阴体后部的浸润,当会阴体后部浸润时则常常累及肛门和臀内侧沟。肛管黏膜也常受累,即不典型增生病变可向上发展而延伸至肛管鳞柱交界处。阴蒂腺体极少受累,而尿道浸润则为罕见。约50%的患者伴有其他部位的上皮内瘤变,30%外阴上皮内瘤变患者同时合并有宫颈上皮内瘤变(CIN),4%合并阴道瘤变,3%同时合并有宫颈和阴道瘤变,这些在免疫抑制及肛门生殖道综合征患者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检查
对高出皮肤表面的白色的不规则病变应高度怀疑 VIN。因为 VIN常为多个病灶,且容易合并其他部位的上皮内瘤变,因此,治疗前应对整个外阴部进行认真检查,同时检查阴道,宫颈和会阴体后部。内容包括: 1.细胞学检查虽然细胞学检查不能取代活检,但是在反复、持续 HPV感染患者中,由于常存在持续、微弱的醋白上皮,因此做此项检查可减少重复活检的次数。若细胞学检查表现为不典型性,则应行活检术。 2.阴道镜阴道镜检查可提高检测邻近组织病变的敏感性。一些研究发现在 VIN原发病灶周围约有80%存在 VIN病变,主要发生于年轻患者;而在>40岁以上的妇女,在原发灶周围约35%存在 VIN病变。因此对一些高危的尤其是年轻妇女应彻底检查整个外阴。 3.活检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可疑部位的病灶进行活检,并将所取得的组织送病理学检查,是最终确诊 VIN的金标准。
病因
外阴上皮内瘤变(VIN)是一组外阴病变,是外阴癌的前期病变。年轻患者的 VIN常自然消退,但60岁以上或伴有免疫抑制的年轻患者可能转变为浸润癌。外阴上皮内瘤变(VIN)分为1级(轻度不典型增生):上皮过度增生和异型细胞的改变,局限于上皮的下1/3.2级(中度不典型增生):上皮层上述变化发生于上皮的下2/3.3级(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上皮层的变化超过2/3.原位癌的不典型增生累及整个上皮层,但未穿透基底膜。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