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痱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中风后遗症、中风病、神志异常、失语、四肢无力、足痿。
治法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治则: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治则:祛风、养血、活血、化痰通络。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治则:化痰通腑。 4.气虚血瘀 治则:益气活血。 5.阴虚风动 治则:滋阴熄风。
临床表现
临床以中风后言语不清,发音难辨,思维迟钝,记忆力锐减,站立不稳,步态慌张,容易跌倒,手足颤动,口角流涎,甚则口不能言,足废不用等为特征的中风病。
None
喑痱、中风后遗症
病因
因年老体衰,中风后风痰蒙蔽清窍,瘀阻经络,或精亏髓空,元神失养所致。
疾病预后
风痱(病证名)一般指中风(中风)。中风,中医病名,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在《伤寒论》名曰中风(亦称桂枝汤证);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脑卒中,卒中等。现代一般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这里介绍的为类中风(脑卒中)。
备注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如肝阳上亢甚者加天麻、钩藤以增强平肝熄风之力;心烦甚者加栀子、黄芩以清热除烦;头痛较重者加羚羊角、石决明、夏枯草以清熄风阳;痰热较重者,加胆星、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如年老体衰者,加黄芪以益气扶正。如呕逆痰盛、苔腻脉滑甚者,去地黄,加半夏、南星、白附子、全蝎等祛风痰,通经络。无内热者可去石膏、黄芩。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如药后大便通畅,则腑气通,痰热减,病情有一定程度好转。本方使用硝黄剂量应视病情及体质而定,一般控制在10-15克左右,以大便通泻、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可过量,以免伤正。腑气通后应予清化痰热、活血通络药,如胆南星、全瓜蒌、丹参、赤芍、鸡血藤。如头晕重,可加钩藤、菊花、珍珠母。若舌质红而烦躁不安,彻夜不眠者,属痰热内蕴而兼阴虚,可选加鲜生地、沙参、麦冬、玄参、茯苓,夜交藤等育阳安神之品,但不宜过多,否则有碍于涤除痰热。 4.气虚血瘀如半身不遂较重加桑枝、穿山甲、水蛭等药加重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作用;言语不利甚者加菖蒲、远志以化痰开窍;手足肿胀明显者加茯苓、泽泻、薏仁、防已等淡渗利湿;大便溏甚者去桃仁加炒白术、山药以健脾。 5.阴虚风动如偏瘫较重者可加牛膝、木瓜、地龙、蜈蚣、桑枝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加丹参、鸡血藤、桃仁、地鳖等以活血祛瘀;语言不利甚者加菖蒲、郁金、远志开音利窍。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