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温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8W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有:风证、温邪、浮脉、浮数脉、缓脉、疾脉、春季、风证、红舌白苔、热证、恶寒、发热、汗出、咳嗽、咳嗽气短、咳痰、脉浮洪数、脉微细、气促、气短、气急、蜷卧、身热、神昏、痰鸣。

治法

1.邪袭肺卫型 (1)主方: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方药: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荆芥、牛蒡子、淡豆豉、生甘草。用鲜芦根煎汤,香气大出即去渣取汁服,勿过煮,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若头痛重、咳嗽甚者,加杏仁、桑叶、菊花。咽喉肿痛者,加马勃、玄参、猫爪草。发热甚者,加石膏、黄芩、鱼腥草。口渴甚、小便黄短少者,加天花粉、茅根。 (2)单方验方:上感灵汤(罗逸群验方)。 治则:对邪袭肺卫之退热效果尤佳。 方药:鸭脚木、五指柑、三丫苦、岗梅根、野菊花、金盏银盘。先后加水500ml,煎2次,滤液混合,浓缩成200ml。每次服100ml,每日3次,首次加倍。 中成药:口服新癀片、复方穿心莲片,板蓝根冲剂、夏桑菊冲剂温开水冲服 2.邪热壅肺型 (1)主方:麻杏石甘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合千金苇茎汤(孙思邈《千金方》加味 证候:身热,汗出,烦渴,咳嗽,气喘,胸闷胸痛,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干,脉数。 治则:清热宣肺,止咳平喘。 方药:麻黄、杏仁、生石膏(先煎),苇茎、薏苡仁、冬瓜仁、桃仁、黄芩、鱼腥草、甘草。用3碗半水煎至1碗,分2次温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若痰多、咳甚、胸闷者,加浙贝母、瓜蒌、郁金。如咳痰带血或咯铁锈痰者,加白茅根、仙鹤草、黑栀子。高热、面赤、痰黄稠难咯者,加蒲公英、金银花、青天葵。 (2)单方验方:清肺定喘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治则:对肺热咳喘(大叶性肺炎等)尤其有效。 方药:天荞麦、白花蛇舌草、天浆壳、鱼腥草、苍耳子、炙枇杷叶、橘红、炙甘草。水煎2次,分2次温服,每日2剂。 (3)中成药 1)双黄连粉针静脉点滴,每日1次。 2)清开灵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静脉点滴。 3)银黄口服液、复方川贝止咳露口服。 3.痰热阻肺,腑有热结型 (1)主方:宣白承气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证候:日晡潮热,咳喘不宁,痰涎壅滞,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腻或黄滑,脉滑数,右寸实大。 治则: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方药:生石膏(先煎),生大黄(后下)、杏仁、瓜蒌皮、黄芩、川贝母、龙删叶、桃仁、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次1剂。若大便秘结日久、脘腹痞满或胀痛者,加入芒硝6克(冲服)、枳实9克。口渴口苦、痰黄黏稠者,加天竺黄、天花粉、鱼腥草。 (2)单方验方:顺气丸(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治则:对通便除痰顺气效果较好。 方药:雄黄、郁金、巴豆,共研细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次服0.5克,每日服3-4次。 (3)中成药:口服牛黄解毒丸。蛇胆川贝末胶囊、祛痰灵口服液等。 4.肺热移肠型 (1)主方:葛根芩连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证候:身热,咳嗽,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舌红,苔黄或干或腻,脉数。 治则:清肺止咳,泄热止利。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杏仁、火炭母、连翘、车前草、甘草。用3碗半水煎至1碗,分2次温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若肺热甚,咳嗽痰稠而黄者,加金银花、桑叶、鱼腥草、桔梗。腹中隐痛者,加白芍、延胡索。下利赤白相兼者,加白头翁。恶心、呕吐者,加藿香,姜竹茹。 (2)单方验方:芩柏合剂(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方药:黄芩、黄柏、葛根、槟榔、木香、白头翁、秦皮、马齿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 (3)中成药:口服黄连素片、霍香正气丸、保济丸等。 5.肺热发疹型 (1)主方:银翘散去豆豉加生地黄、牡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吴鞠通《温病条辨》证候:身热,咳嗽,胸闷,肌肤透发红疹,色鲜红,咳痰黄稠。舌红,苔薄黄而干,脉数。 治则:宣肺泄热,凉营透疹。 方药:连翘、金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牛蒡子、生地黄、大青叶、牡丹皮、玄参、用3碗半水煎至1碗半,分2次温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l剂。若咳嗽甚者,可去竹叶、牛蒡子,加杏仁、黄芩。肌肤红疹密布成片,伴见出血倾向者,可去荆芥、牛蒡子,加水牛角、红条紫草。 (2)单方验方:辛平透疹汤(胡光慈《实用中国小儿科学》 方药:粉葛根、荆芥、薄荷、前胡、桔梗、苦杏仁、牛蒡子、连翘、灯心草。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 (3)中成药清开灵口服液口服、紫地宁血散开水冲化口服。 6.热陷心包型 (1)主方:清宫汤。 证候:身灼热,肢厥,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语涩。舌质鲜绛,无苔或少苔干黄,脉细数。 治则:清心开窍。 方药:玄参、莲子心、竹叶卷心、连翘、水牛角丝莲子心、麦冬、黄芩、石菖蒲、郁金、天竺黄。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l剂。若痰涎壅盛、喉中痰鸣者,加鲜竹沥水20ml。若兼有大便秘结不通,腹部按之硬痛,苔黄厚燥、脉数而沉实者,加大黄(后下)、芒硝(冲),枳实。 (2)单方验方:点舌治急症用安宫牛黄丸(现以牛黄清心丸或清心牛黄丸代之)或含有冰片、麝香、牛黄的丸散,点放在病人舌上,从舌面吸收药物。具体方法是:将药丸用凉开水溶化后取棉签蘸点于舌上,多次反复蘸点,若丸药厚铺舌面,则用少许凉开水化之,化薄后继续点药。此法为中医传统急救方法。对于温病热入心包而神昏患者,以清心开窍之药点舌治疗,实为良方良法,对于重症吞咽反射消失的患者,点舌治疗能达到醒脑开窍、恢复吞咽的作用。 (3)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 7.内闭外脱型 证候:身热,昏愦不语,倦卧或兼汗多气短,脉细无力,或兼面色苍白,汗出淋漓,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 治则:清心开窍,固脱救逆。 主方:参附汤、生脉散。 方药:人参、附子(参附汤),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火麻仁、柏子仁(生脉散)。

临床表现

临床以突然发热,微恶风寒,咳嗽,痰黄,或咯唾痰血,咽痛,继而高热不已,汗出、烦渴,胸闷、喘急,甚或伴见神昏、谵语、抽搐等为特征的温疫病。

None

风温、风温肺热病、风瘟病、风瘟

病因

因风温邪毒侵袭肺卫,邪热壅肺,甚或逆传心包所致。

疾病预后

因春季阳气升发,温暖多风,最易形成风热病邪,若此时起居不慎、寒暖失调,使外邪侵入则发为风温。

备注

注:冬春季形成大范围流行的风温病,称为风瘟病。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