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病证针灸方
小结
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巅顶痛、额痛、发热、脑后痛、头痛、脑病、丛集性头痛、感染、高血压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头痛、外伤性头痛、五官病证、血管性头痛。
合谷太冲风池太阳
疏通经络,清利头窍。主治全头痛、偏头痛、颠顶痛、前额痛、后头痛、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高血压头痛、神经官能症头痛、丛集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外伤性头痛、感染性发热及五官科病证所致头痛。
平补平泻,合谷、太冲针刺方向朝上。
各家论述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手足三阳经和足厥阴肝经均上头面,督脉与足厥阴肝经在颠顶交会,并直接与脑府相联,无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终致邪犯颠顶,阻滞经络,经脉不通,或脑窍失养而发生各种头痛。 合谷、太冲:为循经远取,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止头痛有效;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平肝镇痛要穴,经络所过,主治所在。二穴合用为四关穴,有良好的镇静止痛作用。 风池:位于后头部,属于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与阳维之交会穴,具有祛风通络之效。 太阳:位于侧头部,为局取取穴,可通局部经气之闭塞。四穴相配,远近结合,疏通经气,经气通则不痛。
临床应用
本方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各种头痛及头部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病症。1.前头痛加头维、神庭、内庭,远近配穴,以增强疏经通络作用。 2.侧头痛加足临泣、风池、颔厌透悬颅、外关,以和解少阳、祛风通络止痛。 3.头顶痛加百会、四神聪,属局部取穴,增强通络止痛之效。 4.后头痛加天柱、后溪、昆仑,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天柱、昆仑属足太阳膀胱经穴;后溪为手太阳之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风池为足少阳胆经之穴。以上诸穴均经过后头部,上下、远近配穴,以达疏经通络之效。 5.风寒头痛加风府、风门、外关。针灸并用,以疏风通络解表。 6.风热头痛加风门、曲池、列缺,以疏风通络,清热解表。 7.风湿头痛加风府、风门、足三里、阴陵泉。风府、风门疏风通络,足三里、阴陵泉益气健脾渗湿。 8.肝阳头痛加太溪以育阴潜阳。 9.痰浊头痛加中脘、丰隆以健脾化痰止痛。 10.瘀血头痛加血海、膈俞、三阴交以活血化瘀止痛。 11.气血亏虚头痛加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脾俞,以补益气血而止痛。 12.脱发加百会、头维,为局部取穴;膈俞、足三里、三阴交以祛风养血、活血。
备注
1.百会、头维、风池。百会虚补实泻,余穴平补平泻。主要用于内伤头痛。 2.百会、太阳、风池、列缺,针用泻法。主要用于外感头痛。 3.用皮肤针重叩印堂、太阳出血,加拔火罐。本法适用于实证头痛。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