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火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1W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见:火证、脾证、滑数脉、脾胃热、细数脉、火证、鼻出血、便秘、胞睑红肿、鼻衄、便结、嘈杂、齿衄、大便秘结、口臭、口渴、溃烂、尿赤、尿黄、呕血、舌红、食入即吐、苔黄燥、吐血、消谷善饥、牙龈出血、牙龈肿痛、灼痛。

治法

(一)内治法 1.胃热证 证候:胃火上攻,齿龈肿痛,或牵引清窍,或面发热,或牙宣出血,口气臭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治则:清胃泻火。主方:清胃散加味。方药:黄连、黄芩、生石膏、升麻、生地黄、丹皮、栀子、牛膝。用法:水煎煮,取汁250-300ml,分2次微温服,每日一剂。 若多食善饥,嘈杂口干,舌燥喜饮者,去升麻加玄参、麦冬、石斛、五味子、天花粉,若牙龈肿痛,口臭便秘者,加大黄,鼻衄、齿衄者去升麻加龙胆草、白茅根。 2.热迫血行 证候:吐血,衄血,便秘溲赤,或湿热内蕴而成黄疸,胸痞烦热,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外证疮疡,心胸烦闷,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数实者。治则:泻火解毒,燥湿泄热。主方:泻心汤加味。方药:黄连、黄芩、白芨、丹皮、炒栀子、大黄、地榆炭。用法:水煎煮,取汁250-300ml,分2次微温服,每日一剂。 胃脘灼痛,吐血紫暗或鲜红,大便色黑者,加三七粉或云南白药调服,若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证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者,急服独参汤益气固脱,并配合中西医结合抢救。 (二)外治法 1.清胃膏 大黄、玄明粉、栀子、香附、郁金、滑石、甘草、黄芩,诸药共研末,姜汁调敷中脘穴。 2.三黄平胃散 用平胃散加醋炒大黄、黄连、黄芩、甘草、茵陈,姜汁调敷胃脘部。

临床表现

消谷善饥,胃中嘈杂,灼热阵痛,或食入即吐,或吐血、鼻衄、齿衄,或牙龈肿痛、溃烂,伴口渴口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病因

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香燥之品,过食肥甘之物,或嗜酒;或素体阳盛,外邪入侵化火;或气郁日久化火等,导致胃火炽盛,灼伤胃络,损伤胃津,胃失和降。其病位在胃,乃属实证、热证。

预防

1.禁食辛辣香燥肥甘食物和咖啡、浓茶、酒精、汽水等饮料。 2.宜于清淡易消化之品。 3.若有吐血或便血的患者,宜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大出血者应予禁食。

备注

脾火,证候多同胃火。本证常因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香燥之品,过食肥甘之物,或嗜酒;或素体阳盛,外邪入侵化火;或气郁日久化火等,导致胃火炽盛,灼伤胃络,损伤胃津,胃失和降。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