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厥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8W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有:风证、厥证、风证、过敏性休克、嗳呃、嗳气、背痛、汗多、伸欠。

临床表现

临床以胸闷、心悸,呼吸困难,肢厥、脉微,皮肤瘙痒,血压降低,神志异常等为特征的厥脱病。

病因

因风毒扰乱气血,阴阳乖戾,气机阻闭,甚或阳气欲脱所致。

疾病预后

风厥,病名,出自《黄帝内经》。厥,气逆。所以,所谓风厥,就是因风导致身体脏腑出现气逆的疾病。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所以,风又有不同的含义,或指风邪,或指代肝气。在《内经》当中,风厥出现三次。这三处所说的风厥病是不一样的。 《素问·阴阳别论》提到了一个风厥病,《阴阳别论》上所提到的那个风厥病,是指的肝气郁滞,横逆犯胃。使得胃气失和而出现噫气等症状的,叫风厥。肝胃失和,肝属于风木之气,胃属土,肝受郁滞则横逆犯胃。使得胃气上逆,因此出现这个病叫风厥。主要从病机上讲。 《灵枢·五变》篇,也有风厥一病,那个风厥病是说身体虚弱,卫外不固,感受风邪出现的病证。主要症状为:汗出太多。风为阳邪,所以容易使人出汗。正气虚弱不能固表,而风邪又外受,所以汗出很多,所以叫风厥。 《素问·评热病论》篇,还有一个风厥,是太阳与少阴的并病,少阴虚火上逆,而外受的风邪,使得少阴虚火上逆,所以叫做风厥病。在《类经》中提及:"风为阳邪,故汗虽出而身仍热也。巨阳主气,气言表也。表病则里应,故少阴得热,则阴分之气亦从阳而上逆,逆则厥矣,故名风厥。按∶风厥之义不一,如本篇者,言太阳少阴病也。其在《阴阳别论》者,云二阳一阴发病名曰风厥,言胃与肝也。详本类前六。在《五变篇》者,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肉不坚,腠理疏也。详本类后七十六。俱当参辨其义。"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