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热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5W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见:内蕴、热证、沉数脉、浮数脉、滑脉、滑数脉、舌瘦、舌紫、数脉、弦滑脉、长脉、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寸实、黄滑中红、灰苔裂纹、里证、心证、苔松、紫绛瘦舌、疮痈、心悸、鼻红、便干、便血、潮红、齿痕舌、大便干结、带下稠、带下黄、低热、多动、额红、耳赤、烦渴、烦躁、咯血、汗出、喉痛、急躁、口干、口渴、冷饮、脉滑大、脉芤迟、霉酱苔、面红、目涩、尿赤、尿短、尿黄、呕血、舌红、舌裂、舌胖、失眠、手足心热、睡眠障碍、苔薄白、痰稠、痰黄、体重下降、涕稠、涕黄、吐血、消谷善饥、消瘦、小便短赤、小便短黄、心烦、心烦心悸、咽干、咽喉干痛。

治法

内热以五内之火,热由内生,病在阴分,故内热者宜清凉,不宜升散,升散则内火愈炽,火空则发也。但内热之证,亦有虚实,实者宜从正治,虚者当从反治。 1.五脏实热 凡实热之在内者,古法治分五脏,宜从正治、宜疏下。 (1)心热 证候:口舌糜烂、生疮、舌尖红、多动心烦、急躁不安等。 治则:清心降火。 主方:泻心汤、导赤散、安神丸。 (2)肝热 证候:急躁易怒、头痛眩晕、目赤耳鸣耳聋、口苦咽干。两胁疼痛,小便赤涩。 治则:清肝泻火。 主方:泻青丸、柴胡饮子、龙胆泻肝汤。 (3)脾热 证候:目疮口臭,烦渴易饥,渴喜凉饮、口燥唇干,口腔溃疡、大便秘结,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治则:泻脾胃伏火。 主方:泻黄散(又名泻脾散)。 (4)肺热 证候:咳嗽时发、咽喉干疼、呕吐黄痰、便秘尿赤,胸膈烦热。 治则:清上泄下,泻火通便。 主方:轻则泻白散、地骨皮散,重则凉膈散。 (5)肾热 证候: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小腹胀满,尿闭不通。 治则:滋肾清热,降火。 主方:滋肾丸,滋阴八味丸。 2.五脏虚热 虚热宜调补,凡元气虚而热者,必真阴不足,皆假热证也,宜从反治。 (1)心脾肺气虚假热者,五君子煎,人参理中汤。 (2)五脏气血俱虚假热者,五福饮。 (3)肝肾真阴不足假热者,轻则六味地黄汤,甚则理阴煎。肝肾血虚假热者,大营煎,五物煎。肝肾阴虚,上热下寒,则阳无所附而格阳为热者,六味回阳饮,或八味地黄汤。肝经血虚生风而热者,四物加天麻,钩藤。 (4)汗后血虚而热甚者,六神散加粳米。汗后气虚而恶寒发热者,补中益气汤。汗后阴虚,阳无所附而热者,四物汤加人参,黄芪。汗后阳虚,阴无所附而热者,四君子加川芎,当归。

临床表现

内热有实热虚热之分。 1.实热 实热的症状有面红耳赤,心悸心烦,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多食易饥,脾气暴躁,消瘦等。 2.虚热 虚热的症状有低热,手足心发烫,心烦失眠,口干目涩,咽干咽痛,两颊潮红等。

病因

当人体血、津液、元阴等物质亏损,过度劳累、久病耗损、大量失血、饮食失宜、外来的六淫邪气中的"火(热)邪"的煎熬等情况下,体内的液态物质过度消耗而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导致内火的发生。

备注

内热也叫内火,中医证名。又称为"火热内生"。指体内脏腑阴阳偏胜之热。宜辨虚实。常见症状为胸中烦热,午后潮热,五心发热,口苦,溲赤等。有阳虚和阴虚之分,如《明医杂著》卷一记述:"内伤发热,是阳气自伤不能升达,降下阴分而为内热,乃阳虚也,故其脉大而无力,属肺脾;阴虚发热,是阴血自伤不能制火,阳气升腾而为内热,乃阳旺也,故其脉数而无力,属心肾。"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