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头疽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疽、芽刺、滑数脉、便秘、恶寒发热、恶心、发斑、高热、红肿、积脓、结块、口渴、溃脓、脉滑数、尿赤、尿量异常、尿少、呕吐、气促、瘙痒、神昏、食欲不振、食欲减退、苔白腻、疼痛、头痛、腰痛、谵语、灼热。
治法
辩证论治 治疗原则 应辨明虚实,分证论治,谨防疽毒内陷。积极治疗消防等病,必要时配合西医西药治疗。 证治分类 1.火毒蕴滞证 证候:肿块色红灼热,根脚收束,上有粟粒样脓头,疮面腐烂,流脓黄稠,发热,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和营托毒。 2.阴虚火炽证 证候:疮形平塌,根脚散漫,疮色紫滞,疼痛剧烈,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全身高热,烦躁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滋阴生津,清热解毒。 3.气虚毒滞证 证候:肿势平塌,根脚散漫,化脓迟缓,皮色赤暗不泽,脓水稀少,腐肉难脱,疮口成空壳,闷胀疼痛,伴畏寒,高热,精神萎靡,面色少华,口渴喜饮,小便频数,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数无力。 治法:扶正托毒。
临床表现
临床以初起粟粒样脓头,局部红肿热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有多个脓栓堆积,溃后形如蜂窝,直径超过9cm,甚至大于30cm,易致疽毒内陷等为特征的疮疡病。
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常在15×109/升一20×109/升,中性粒细胞80%一90%。应常规检查血糖、尿糖。可作脓液细菌培养。
病因
因外感风热、湿热、火毒之邪,气血瘀滞,结聚于肌肤间所致。
疾病预后
有头疽,中医病名,是发生在皮肤肌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锨热红肿疼痛,易向深部及周围发生扩散,脓头亦相继增多,溃烂之后状如蜂窝。以中老年患者多发,尤其是消渴病患者多见,易出现内陷之证。本病根据患病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病名,如生于项部的,名脑疽、对口疽、落头疽;生于背部的,名发背、搭手;生在胸部膻中穴处的,名膻中疽;生于少腹部的,名少腹疽。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备注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当归、芍药、乳香、没药、陈皮、皂角刺、穿山甲、防风、白芷、贝母、天花粉、甘草。 方药:竹叶黄芪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生黄芪、石膏、制半夏、麦门冬、白芍药、甘草、川芎、当归、黄芩、生地黄、竹叶、生姜。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当归、川芎、芍药(炒)、白术、茯苓、金银花、白芷、甘草。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