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白皮
小结
本品为冷门中药本草,可用于:疔疮、风湿骨痛、风疹、黄疸、乳痈、烧烫伤、瘙痒、牙痛、淋浊。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消肿止痛。主风湿骨痛,风肿瘙痒,黄疸,淋浊,乳痈,疔疮,牙痛,汤火烫伤。
性味
苦;性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克。 外用:适量,煎水洗、酒煮或炒热温熨。
别名
柳皮。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树皮或根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lixbabylonica L.采收和储藏:多在冬、春季采收,趁鲜剥取树皮或根皮,除去粗皮,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乔木,高可达18m,树冠开展疏散。树皮灰黑色,不规则开裂;枝细,下垂,无毛。芽线形,先端急尖。叶狭披针形,长9-16cm,宽0.5-1.5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锯齿;叶柄长(3-)5-10mm,有短柔毛;托叶仅生在萌发枝上。花序先叶或与叶同时开放;雄花序长1.5-3cm,有短梗,轴有毛;雄蕊2,花药红黄色;苞片披针形,外面有毛;腺体2;雌花序长达2-5cm,有梗,基部有3-4小叶,轴有毛;子房椭圆形,无柄或近无柄,花柱短,柱头2-4深裂;苞片披针形,外面有毛;腺体有1.蒴果长3-4月,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耐水湿,也能生于旱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及黄河流域,其他各地均有栽培。
性状
性状鉴别: 树皮呈槽状或扭曲的卷筒状,或片状。厚0.5-1.5mm,外表面淡黄色,灰褐色,有残留的棕黄色木栓,粗糙,具纵向皱纹及长圆形结节状疤痕;内表面灰黄色,有纵皱纹,易纵向撕裂。体轻,不易折断,断面裂片状。气微,味微苦、涩。根皮表面深褐色,粗糙,有纵沟纹,栓皮剥落后露出浅棕色木部。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微,味涩。显微鉴别: 树皮横切面: 木栓层多已除去或有残留。皮层较窄,薄壁细胞类长圆形,有的含棕褐色物。韧皮部占大部分,散有韧皮纤维束和晶纤维,韧皮射线宽1列细胞。薄壁细胞含有草酸钙簇晶和方晶。
化学成分
茎皮、根皮含水杨甙(Salicin),芸香甙(Rutin),柚皮素-7-葡萄糖甙(Naringenin-7-glucoside),柚皮素-5-葡萄糖甙(Naringenin-5-glucoside),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柳皮甙(Quercitrin)和槲皮素(Querce-tin)。
药理作用
水杨甙有退热作用。水杨甙与稀盐酸或硫酸共煮可水解为水杨甙元(Saligenin或 Salicylalcohol)及葡萄糖。水杨甙可作苦味剂(局部作用于胃),吸收后部分变为水杨酸(解热止痛),随即很快水解。由于水杨甙转变为水杨酸之程度不恒定,故临床上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水杨甙元4-10%浓度可作局部麻醉用,几乎无毒。
各家论述
1.《唐本草》:枝皮主痰热淋疾;可为浴汤,洗风肿瘙痒;酒煮含,主齿痛。 2.《纲目》: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