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赤疮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3W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大疱、灼热、发热、乏力、溃破、疱液澄清、疱液混浊、瘙痒、食欲不振、食欲减退、水疱、疼痛、头痛、畏寒。

治法

治疗原则 多用清热解毒,清营凉血,祛湿解表的药物。对正气不足与津液消耗等,可以用补气、养血、滋阴等药物。 证治分类 1.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解毒。 2.心脾积热证 治法:清心泻脾。 3.气阴两亏证 治法:益气养阴、清解余毒。 其他疗法 1.银花、地榆、野菊花、秦艽,煎水外洗,或三黄洗剂,外搽。 2.酌情选用清凉膏(石灰、麻油)、石珍散(煅石膏、真轻粉、青黛、黄柏)、青黛散,麻油调搽。 3.粘膜损害,以青吹口散、养阴生肌散、锡类散、珠黄散等,外吹或外涂。

临床表现

临床以皮肤红斑、大疱壁薄,或水疱成群、呈环状排列,瘙痒难忍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检查

诊断依据 1.症状:皮肤粘膜大疱性损害,初起有灼热,瘙痒,破溃后发生疼痛,多伴有发热,畏寒,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2.体征:大疱壁薄、松弛、易破,疱液澄清或混浊,疱周大多无红晕,用手指压迫水疱,疱壁即向周围扩大,可与邻近水疱融合,或以手指摩擦水疱周围的皮肤,表皮即与真皮分离,此现象称之为尼氏征阳性。 病证鉴别 1.溻皮疮:多见于新生儿,皮损为红斑上发生水疱,疱壁松弛,破后表皮大片脱落,露出鲜红色肉面,状似水火烫伤。 2.面游风:自觉剧痒,无火赤疮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及细胞学检查可以鉴别。相关检查诊断本病还可依据病理检查示:表皮棘细胞松解征阳性;疱底刮取组织涂片,Giensa染色,可见火赤疮细胞;组织病理变化显示棘层松解,并有表皮内裂隙及水疱形成;皮损及周围正常皮肤作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可见细胞间有火赤疮抗体沉积,根据沉积部位尚有助于分型;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测定血清抗体的滴度,有助于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估。

病因

因心火炽盛,或脾虚湿盛所致。

疾病预后

火赤疮,中医病名。是指以皮肤起燎浆水疱,小如芡实,大如杏核,皮破流津,缠绵不愈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多于中年以上发病。本病慢性经过,易于反复,迁延不愈。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