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1.2W

小结

本品为普通食材,有以下病症的推荐食用:白浊、肠癌、赤游丹、带下病、丹毒、跌打损伤、发背、绞肠痧、疖毒、结肠癌、噤口痢、痢疾、瘰疬、慢性腹泻、疱疹、偏头痛、气虚体质、气郁体质、缺铁性贫血、痧、烧烫伤、胃痛、无名肿毒、消化不良、血瘀体质、赤白带、疮毒、盗汗、汗黄、头痛、胃肠积滞、泻痢、泄泻、腰腿痛、痈疽、自汗。

功能主治

[1]开胃宽肠,下气消积。主治绞肠痧,肠胃积滞,慢性泄泻,噤口痢疾。赤游丹毒,痈疽发背,瘰疬,汤火灼伤。 [2]健胃,收敛。用于止虚汗。开胃宽肠,下气消积。治绞肠痧,肠胃积滞,慢性泄泻,噤口痢疾,赤游丹毒,痈疽发背,瘰疬,汤火灼伤。 [3]健脾消积,下气宽肠,解毒敛疮。主肠胃积滞,泄泻,痢疾,绞肠痧,白浊,带下,自汗,盗汗,疱疹,丹毒,痈疽,发背,瘰疬,烫火伤。 [4]理气止痛,健脾利湿。用于胃痛,消化不良,腰腿疼痛,跌打损伤。

性味

甘,凉。

归经

入脾、胃、大肠经。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 外用:研末掺或调敷。

注意

1.《品汇精要》:"不可与平胃散及矾同食"。 2.《本草图经》:"荞麦不宜多食,亦能动风气,令人昏眩"。 3.《得配本草》:"脾胃虚寒者禁用"。 4.《医林篡要》:"荞,春后食之动寒气,发痼疾。"

别名

乌麦,荍麦,花荞,甜荞,荞子。

原形态

为蓼科植物荞麦的种子。也称乌麦、油麦。

化学成分

荞麦含有的蛋白质与大米相等,而赖氨酸、精氨酸明显高于大米和白面。瘦果中含水杨胺、4-羟基苯甲胺、N-水杨叉替水杨胺。全草中含芸香苷有维生素P样活性,荞麦还含有脂肪2%-3%,其中对人体有益的油酸、亚油酸含量很高,这两种脂肪酸能降低人体血脂,也是前列腺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主要的是荞麦中含有大量的芦丁,故常服可预防高血压引起的脑溢血。

药理作用

1.降压作用。 2.降低血脂和血糖影响。 3.抗缺铁性贫血作用。

含量测定

荞麦每100克含水分11.6克,蛋白质10.6克,脂肪2.5克,糖类72.2克,热量354千卡,粗纤维1.3克,灰分1.8克,钙15mg,磷180mg,铁1.2mg,维生素B1 0.38mg,维生素B2 0.22mg,烟酸4.1mg。

复方

(1)荞麦150克,炒黄,研细末,每次30克,每日2次,沸水冲服。功能祛带止痢。适用于腹痛泻痢、妇女白带。 (2)荞麦50克,白糖30克,水浸,煮熟食荞麦饮汤,每日服1次,连服5-7日。功能通淋解毒。适用于淋病。 (3)荞麦60克,硫黄60克,研细末,用醋拌匀,敷患处。功能清热解毒,疗疮。适用于疮、疔、痈、疖、无名肿毒。 (4)荞麦粉500克(炒至金黄色),鸡蛋清12个,甘草60克(煎汤),和匀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粒,每日3次,用淡盐水送服。功能清浊止带。适用于男子白浊、遗精、妇女赤白带下。 (5)荞麦粉100克,炒黄,用井水调匀,敷患处。功能清热解毒。适用于水火烫伤。

各家论述

因荞麦性偏凉,食之易动寒气,发痼疾,故皮肤过敏、脾胃虚寒者及肿瘤者不宜食。

临床应用

[食疗方选]: (1)荞麦粥 [原料]荞麦粉120克,茶末6克,蜂蜜60克。 [制法]将3物加水适量,煮制成粥。分2-3次。此粥止咳平喘。治疗咳嗽,哮喘。 (2)盗汗效方 [原料]荞麦粉120克,芝麻30克,糖30克。 [制法]将荞麦粉用水和软,把芝麻与水和匀作馅,作汤圆煮熟,空腹食用。此方益气,实肠胃。治盗汗。 (3)济生丹 [原料]荞麦250克,鸡子清1碗。 [制法]将荞麦炒焦为末,用蛋清和丸梧桐子大。每次服50丸,盐汤送服,每日3次。此丹健脾燥湿,消积。治疗妇女赤白带下及男子白浊。

备注

荞麦的茎、叶可入药,但应用最多的是荞麦的种子。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