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痨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骨髓证、痨瘵、细数脉、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减少、流痰、瘫痪、创口不合、盗汗、低热、二便失禁、关节变形、关节酸痛、活动不利、肌肉痉挛、肌萎、溃脓、瘘管、脉细数、纳呆、脓稀、脓肿、颧红、舌红、身热、神疲、手足不遂、体重下降、消瘦、肢强。
治法
1.辨证施治 (1)阳虚痰凝治法:益肾温经,散寒化痰。 (2)痰化热酿脓治法:育阴清热,托毒透脓。 (3)阴虚火旺治法:养阴除蒸。 2.外治法 (1)初期用回阳玉龙膏外敷,或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盖贴。 (2)成脓期可穿刺抽脓,或切开引流。 (3)溃后期用五五丹药线提脓去腐,外敷红油膏,脓尽可用生肌散收口。若形成窦道者,用千金散附在药线上,插入窦道引流化管。
临床表现
1.初期症状初期骨内虽有病变,但外形症状不明显,不红不热,也不肿胀,仅觉患处隐隐酸痛,继则关节活动障碍,动则疼痛加剧,休息后可减轻。全身症状不明显。 2.中期症状病后半年至1年以上,病变部位渐渐肿起,病变附近或较远处形成脓肿,不红不热,或微红热。脓熟时,患处皮肤出现透红一点,按之应指。后期症状溃破之后,疮口流脓清稀,或夹有败絮样物质,久则疮口凹陷,周围皮色紫暗,易形成瘘管,难以收敛。如病在四肢者,则肌肉日渐萎缩;若病变在颈椎、胸椎、腰椎者,则四肢强直不遂或瘫痪不用,甚至二便失禁。如病久元气不支,食欲减退,则身体日渐消瘦,精神日渐萎顿,或伴有面色无华,形体畏寒,心悸失眠,自汗;或伴午后潮热,骨蒸盗汗,咽千口燥,食欲减退;或咳嗽痰血,渐成骨痨,预后较差。如脾胃未败,尚有治愈可能。凡病变在大关节者,治愈率较低;若在小关节者,则治愈率较高。 3.特殊的临床表现流痰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各部位的流痰又有一些特殊的临床表现。 (1)病变在颈椎部者患者常以手托下颌而呈颈缩俯形之态,其脓肿多出现于颈部,可引起呼吸或吞咽困难。 (2)病变在胸椎部者背脊骨外突,状如龟背,走路时常以两手支撑腰胁,其脓肿多出现于肾俞附近。 (3)病变在腰椎部者脊骨突出不明显,腰部挺起如板状,行动不便。小儿如患此症,腰部僵直,失去正常生理前凸曲线。其脓肿大多出现于少腹、胯间或大腿内侧。 (4)病变在髋关节部者患肢关节伸屈困难,大腿、臀部肌肉萎缩,两臀部肌肉不对称,可有跛行;患处不痛,痛反在膝部。脓肿可出现在髋关节附近或大腿外侧较远处。 (5)病变在膝关节部可出现大小腿肌肉萎缩,尤以大腿肌肉为甚,关节肿胀明显,状如鹤膝,患肢渐渐不能屈伸。脓肿发生在膝关节周围,日久形成脱位或膝内翻或外翻畸形,患肢较正常为短。 (6)病变在踝部踝关节前后外侧先肿胀,继而流窜向内侧,小腿肌肉萎缩,并呈内翻畸形,脓肿出现在原发病灶附近。 1.辨证施治 (1)阳虚痰凝证见患部隐隐作痛。不红不热,肿胀不显,继而关节活动障碍,动则痛甚;伴神疲乏力,食欲减退,畏寒肢冷;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2)痰化热酿脓证见局部肿胀明显,肤色转红,脓肿形成,按之应指;身热朝轻暮重;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3)阴虚火旺证见破溃后流脓稀薄,夹有败絮样物,形成窦道;伴午后潮热,颧红,夜间盗汗,口燥咽干,食欲减退,心悸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降低,淋巴细胞数增高;红细胞沉降增快。X线摄片显示,早期滑膜肿胀,骨质疏松,有脱钙现象,以后关节软骨破坏,或有病理性脱位,骨关节面明显破坏,有死骨形成。
病因
骨痨一般指流痰。流痰是发生在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成脓后,可沿组织间隙流窜于病变附近或较远的空隙处形成脓肿,破溃后脓液稀薄如痰,故名流痰。属于无头疽之一种。流痰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常有肺结核病史。发病部位以脊椎为最多,其次为下肢、膝、环跳、踝,再其次为上肢肩、肘、腕、指等骨关节间。一般多单发。 《外科医案汇编》云:"痰凝于肌肉、筋骨、骨空之处,无形可征,有血肉可以成脓,即为流痰。"本病的特点是好发于骨与关节,病程进展缓慢,初起不红不热,化脓亦迟,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样物质,溃后不易收口,易形成窦道,常可损筋伤骨而致残废,甚至危及生命。因本病发病部位不同,尚有许多不同名称。如发生于脊背的,叫龟背痰;发生在腰椎两旁的,叫肾俞虚痰;发生在环跳部的,叫环跳流痰;发生在膝部的,叫鹤膝痰;发生在踝部的,叫穿踝痰;发生在踝关节者,叫穿拐痰;发生在手指骨节的,叫蜣螂蛀等。流痰病之侵于骨者,叫附骨痰;流痰之发于胸部者,叫鸡胸痰。名称虽异,但其病因、证候和治法及预后基本一致,故统称为流痰。本病可见于西医的骨与关节结核。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