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黄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黄疸、阳证、金黄、湿热、发热、口渴、目黄、尿黄、身痛、小便不利、小便困难。
治法
治疗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治当清热化湿,必要时还应通利腑气,以使湿热下泄,至于急黄热毒炽盛,邪入心营者,又当以清热解毒、凉营开窍为主。
临床表现
临床以身目色黄鲜明如橘色,小便色深如浓茶,食欲减退,可伴见发热、口渴,恶心、呕吐,胁肋胀痛,大便色白等为特征的急性黄疸病。
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能准确地反映黄疸的程度,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定量对鉴别黄疸类型有重要意义。尿胆红素及尿胆原检查亦有助鉴别。此外,肝功能、肝炎病毒指标、B超、CT、MRI、胃肠钡餐检查、消化道纤维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肝穿刺活检等均有利于确定黄疸的原因。
病因
因饮食不慎,感染湿热疫毒,或偏嗜酗酒,湿热蕴结肝脾,或结石、肿块梗阻,迫使胆汁外溢所致。
疾病预后
感受外感六淫或疫毒之邪,多在内伤情志,酒食、劳倦前提下发病,或先有湿邪之侵,伤及太阳脾,湿饮停聚,湿从热化,或客邪再犯,内外相引而病湿热。
备注
阳黄,中医病名。是指多因感受外邪、湿热侵及肝胆,胆热液泄、外渗肌肤所致,症见发热口渴、身黄呈橘黄色,小便黄如浓茶汁,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腹胀胁痛,苔黄腻,脉弦数为主的病证,为黄疸病的两大类型之一。治疗以化湿邪,利小便为基本法则。一般说来,阳黄病程较短,消退较易;但湿重于热者,消退较缓,应防其迁延转为阴黄。急黄为阳黄的重症常可危及生命。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中的相关疾病。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