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小关节紊乱推拿法
小结
本推拿疗法一般适用于:背痛、呼吸困难、麻木、视力模糊、项强、胸闷、胸痛、压痛、腰痛、憋气、俯仰不利、活动不利、肩背痛、疼痛、头昏、眼震、转侧不利、脊椎小关节紊乱。
脊椎小关节(关节突关节)紊乱(Spinal Facet Joint Disorder),包括颈椎、胸椎和腰椎的小关节紊乱,是指脊柱因急慢性损伤,或姿势不当而引起脊椎小关节发生错移,导致以局部疼痛、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小关节紊乱好发部位依次为颈椎、腰椎、胸椎。本病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本节以讨论脊柱关节突关节紊乱为主。本病属中医学“骨错缝”范畴。
1.治法 解痉止痛,理筋整复。 2.手法 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㨰法、弹拨法、扳法。 3.取穴与部位 阿是穴、华佗夹脊、膀胱经、颈肩部、项背部、竖脊肌、腰骶部。 4.操作 (1)颈椎小关节紊乱 ①推揉颈部:患者坐位,医者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在督脉线、华佗夹脊颈段线往返施术,并重点按揉阿是穴,时间约8分钟,以舒筋活血,通络止痛。 ②㨰颈项部:医者用㨰法在颈肩、项背部往返施术,时间约2分钟。 ③弹拨项背部:医者弹拨患者项背部条索状筋结,时间约3分钟,以舒筋通络,松解粘连。 ④旋转提颈整复:患者坐位,颈椎前屈。医者以一手拇指按于关节突关节偏歪棘突处固定,另一手托住其下颌部向患侧旋转至有阻力感时,做快速、小幅度的向上提颈旋转扳动,以整复关节错缝,左、右各操作1次。 (2)胸椎小关节紊乱 ①㨰揉胸背部:患者俯卧,医者用㨰法、按法、揉法在胸背部交替施术,于阿是穴处进行重点治疗,时间约8分钟,以舒筋活血,解痉止痛。 ②揉拨竖脊肌:医者用按揉法、弹拨法沿竖脊肌施术,时间约5分钟,以理筋止痛。 ③胸椎错动整复:医者两手掌分别置于棘突两旁的华佗夹脊胸段,近身侧用小鱼际,另一侧用大鱼际用力下压;然后再用力向两侧撑开,沿脊柱方向做相反方向的错动整复,以整复关节错缝,可在整个胸椎整复1遍。 ④抱颈提胸:患者站立屈颈,双手十指相扣置于颈项部,两肘置于胸前,医者立于其背后,以胸部紧贴其背部,双手抱紧患者两肘,用寸劲快速提拉胸椎,使患者双足离地,以整复关节错缝。 (3)腰椎小关节紊乱 ①㨰揉腰骶部:患者俯卧,医者用按揉法、㨰法于其腰骶部施术,时间约8分钟,以舒筋活血,解痉止痛。 ②按揉错缝节段:医者根据关节错缝相应节段,在压痛明显处用按揉法施术,手法先轻后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时间约5分钟,以理筋止痛。 ③分段扳腰椎:患者侧卧,伸直下腿、屈曲上腿。医者一手按于其肩前部,另一手按于其臀部,对关节错缝位于上腰段者,按压肩部的手固定不动,按压臀部的手用力,使扭转力作用于上腰段;对关节错缝位于下腰段者,按压臀部的手固定不动,按压肩部的手用力推动,使扭转力作用于下腰段;对关节错缝位于中腰段者,按压臀部和推扳肩部两手同时用力,使扭转力作用于中腰段,以整复关节错缝,左、右各操作1次。
来源
1.急性外伤 多因持物扭转或撞击等外力作用于小关节,引起颈、腰、背部肌肉捩伤或脊柱小关节错缝、滑膜嵌顿,从而破坏了脊柱的力学平衡和脊柱运动的协调性。由于损伤刺激感觉神经末梢而引起疼痛,并反射性地引起局部肌肉痉挛,肌肉痉挛又加重关节解剖位置改变,发生绞锁或扭转,进而疼痛、活动受限更明显。长期的绞锁及各种炎性反应的刺激均可导致小关节粘连而影响正常功能,也可引起整个脊柱力学的改变。 2.慢性劳损 无明显外伤史,长期在不协调姿势下工作、学习,使脊背部软组织经常处于过度收缩、牵拉、扭转而发生慢性劳损。由于软组织的痉挛,引起脊椎关节的力学不平衡,而致脊椎后关节发生错缝。 3.外感风寒湿邪 外伤后未经及时治疗,风寒湿邪侵入背膂部的经络、肌肉,导致肌肉痉挛,气滞血瘀,日久脊椎的内外平衡失调,导致后关节发生错缝。中医学认为,脊为督脉与足太阳经脉所过,经筋所循,络结汇聚,脏腑之维系,运动之枢纽。凡姿势不良或突然改变体位,闪挫、扭旋撞击,伤及腰脊,筋络受损,或筋节劳损,气滞血瘀,筋拘节错,致使疼痛剧烈,行动牵掣,发为本病。
鉴别
1.落枕 主要损伤颈项部的肌肉韧带,以晨起颈项强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无棘突偏歪。 2.肋间神经痛 疼痛沿肋间神经分布区出现,多为针刺样、刀割样疼痛,且疼痛多走窜不定,时发时止,伴有胸胁部挫伤。 3.棘上韧带损伤 腰痛尤以前屈为甚,后伸时可减轻;腰部活动明显受限,尤以前屈及旋转受限最为明显;韧带损伤处有明显压痛、叩击痛,可触及局部有凹陷感或条索状结节。
各家论述
1.病史 有脊背外伤史或劳损史。 2.症状 (1)颈椎小关节紊乱 起病较急,伤后立即出现疼痛,疼痛有时向上肢放射;颈项强直,颈部活动受限;有的患者可出现头昏、视物不清、眼震、面部麻木等头颈综合征。 (2)胸椎小关节紊乱 胸背疼痛,有背负重物之感,甚则牵掣肩背作痛,疼痛随脊柱活动增强而加重;俯仰转侧困难,常固定于某一体位,不能随意转侧,有胸闷憋气、屏气呼吸。部分患者可引起相应内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表现为受损交感神经支配区的特异性疼痛综合征(顽固难忍性疼痛、弥漫性疼痛及对刺激感觉异常)、血管运动、汗液分泌的失常及内脏功能紊乱等;刺激肋间神经可表现为肋间神经支配范围的不适或疼痛,有时呈现放射性灼痛。 (3)腰椎小关节紊乱 腰部在做前屈或旋转运动后直腰时,突然发生剧烈腰痛,站、坐或过伸活动时疼痛加剧,有时疼痛向下肢放射,咳嗽或打喷嚏时疼痛加重。表情痛苦,不敢活动,惧怕别人搬动。全部腰肌处于紧张僵硬状态,腰部活动功能几乎完全丧失。 2.体征 (1)颈椎小关节紊乱 ①头颈部姿势呈偏歪状,局部肌肉紧张,可触及条索状筋结,压痛明显。 ②错缝颈椎的棘突可能有偏歪,局部压痛明显。 ③颈部有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尤其向患侧旋转。 (2)胸椎小关节紊乱 ①病变节段可触及偏歪的棘突。 ②病变节段小关节处有明显压痛,多数为一侧,少数为两侧。 ③根据病变节段的不同,菱形肌、斜方肌可呈条索状痉挛,亦有明显压痛。 ④多数无明显功能活动障碍,少数可因疼痛导致前屈或转侧时活动幅度减小,牵拉疼痛。 (3)腰椎小关节紊乱 ①呈僵直屈曲的被动体位,腰部正常生理曲度改变。 ②两侧骶棘肌明显痉挛,重者可引起两侧臀部肌肉痉挛。 ③滑膜嵌顿的后关节和相应椎间隙有明显压痛,一般无放射痛。 ④棘突无明显偏歪,疼痛严重者可见保护性脊柱侧弯。 ⑤腰部肌肉紧张、僵硬,各方向活动均受限,尤以后伸活动障碍最为明显。 ⑥下肢后伸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有时可为阳性。 3.辅助检查 X线检查可排除骨折及其他骨质病变,严重者可见脊柱侧弯、生理曲度变直、棘突偏歪、两侧后关节不对称、椎间隙左右宽窄不等等表现。
临床应用
1.脊椎小关节紊乱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证时应把握精准的定位原则,尤其是胸椎小关节紊乱可引起脏腑症状和肋间神经痛,临床应注意诊断与鉴别诊断。 2.纠正脊柱小关节错位(缝)是关键,因不去则症难消。3 操作前须排除肿瘤、脓肿、严重骨质疏松等病证,以及脊柱异常改变(颈段有颅底凹陷或侧位片寰椎棘突显示不清者;腰椎伴有真、假性滑脱者)。 4.错动按压整复胸椎前要排除胸肋关节外伤、手术病史及有无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史和美体植入、注射史。 5.颈椎旋转提颈法避免了传统旋转复位法的潜在风险,具有安全性高、防复发的优点;胸椎抱颈提胸法利用物理学失重原理,具有安全、有效的优点;腰椎分段斜扳法可使扭转作用力点更明确、疗效更确切。
备注
脊柱为三点承重关节,由椎体及两侧的关节突关节构成。椎体的主要功能是承重,凭借椎间盘及前、后纵韧带以维持人体的直立姿势;脊柱小关节由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与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及关节囊构成,主要功能是稳定脊柱,引导脊柱运动的功能。脊柱前、后屈伸时,两侧的关节突关节须同步牵张或紧缩;脊柱左、右旋转时,两侧关节突关节须同步旋转;脊柱左、右侧屈时,两侧关节突关节须同步侧屈。当脊柱运动时,若两侧关节突关节不同步,则导致关节绞锁、滑膜嵌顿的发生。 1.颈椎关节突关节 颈椎关节突关节面平坦,近于水平位。寰枢椎之间以寰椎弓与齿状突构成寰枢关节,因而没有关节突关节。颈椎的关节突较低,上关节面朝上偏于后方,下关节突朝下偏于前方,关节囊较松弛且可以滑动,横突之间缺乏横突韧带加强,稳定性较差。在外力作用下,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易越过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形成小关节突背靠背的现象,即“绞锁”状态。 2.胸椎关节突关节 胸椎后关节的关节面与水平面几乎垂直,呈冠状位排列,有强大的韧带及肋椎关节支持,稳定性较强,不易发生脱位。整个胸椎的运动前屈50°,后仰55°,侧屈100°,旋转40°,因此胸椎关节突关节以侧屈为主。 3.腰椎关节突关节 由椎弓根之间上下关节突形成的脊椎后关节连接,椎间盘和后关节既是脊柱的三个支撑点,又是脊柱运动的基础。第1腰椎至第5腰椎的上关节突互为直角,其排列为半额状位及半矢状位,其横切面近似弧形,伸屈、侧屈及旋转均较灵活。第5腰椎与第1骶椎关节面成为介于冠状和矢状之间的斜位,由直立面渐变为水平面,有利于腰椎的屈伸和旋转运动。腰椎关节突关节的主要功能是稳定脊柱,引导和维持脊柱在一定范围内的运动方向。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