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2W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减少、红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减少、血红蛋白增多、苍白、感染、贫血、心悸、齿衄、出血、乏力、高热、肌衄、慢性面容、皮下出血、气短、头昏、牙龈出血、阴道下血。

治法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大多起病缓,主要的表现常常是倦怠无力、劳累后气促、心悸、头晕、面色苍白。如有出血亦较轻微,内脏出血较少见。感染、发热一般较轻微,出现较晚,治疗后较易控制。肝、脾淋巴结均不肿大,但晚期病例偶有脾脏轻度肿大,病程较长,患者可以生存多年,病情逐渐好转甚至接近痊愈。部分患者转变为急性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常选用以下药物: (一)、微量元素类药物 1、氯化钴:钴能抑制细酶,使细胞缺氧,从而刺激肾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 2、免疫调节剂主要药物为左旋咪唑。疗程为3个月以上。 3、肾上腺皮质激素。 (二)、雄性激素类药物丙酸睾丸酮:每次50-100mg,每日肌内注射1次。康力龙:每次2-4mg,每日3次,口服。羟甲雄酮:每日15-60mg,分2-3次口服。 (三)、骨髓兴奋剂 1、硝髓士的宁:方法为肌内注射5天,间隔2天,重复进行,直至缓解。 2、一叶萩碱,成人每日8-16mg,肌内注射,小儿酌减。连用1.5-2个月,可出现疗效,疗程不得少于4个月。 3、莨菪类药物主要是解除骨髓微环境的血管痉挛,调整其血流灌注,从而改善造血微环境。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预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起病相对缓和,并发感染出血症状不甚严重,但治疗显效时间较长,予以补肾活血等中药和/或雄激素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使病情缓解,有效率在80%左右,预后良好,但若误于施治,可迁延不愈,甚可转为重型再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

临床表现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一种分型,现多称之为"非重型再障",临床起病和进展较缓慢,病情相对较轻。临床症状主要有: 1、贫血:往往是首发症状及长期表现;呈慢性过程,患者常见苍白、乏力、头昏、心悸、活动后气短等。经输血治疗后症状多改善,但不持久。 2、感染:高热较少见,感染相对易控制,很少持续一周以上。上呼吸道感染常见,其次为牙龈炎、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等。 3、出血:出血倾向较轻,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内脏出血少见。多表现为皮肤出血点、牙龈出血,女性患者可有阴道出血,出血较易控制。久治无效者可发生颅内出血。

检查

血象 1.白细胞及分类:多数在(2-3)×10/升,中性粒细胞多在10×10/升左右,分类计数淋巴细胞的比例增高。 2.血红蛋白及红细胞为正色素正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多在50克/升左右。 3.网织红细胞<1%。 4.血小板:多数在30×10/升左右。骨髓象大部分骨髓增生不良(涂片后于玻片上也有很多油滴,不易干燥)。增生不良部位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网状细胞及浆细胞亦常增多,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若增生良好,则粒细胞系统比例下降,红细胞以晚幼红为主比例下降,巨核细胞减少。

病因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造血干细胞损伤、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难治性血液病,临床上常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本病病理生理机制十分复杂,治疗难度大,疗效低。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