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0W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有:热证、湿温、湿证、暑温、短脉、滑脉、滑数脉、偏热、偏湿、热、热极、濡数脉、舌略胖、湿、湿极、湿热体质、实、苔白厚、苔黄腻、苔灰黄、偏湿热质、湿热质、太阴湿土、阳明司天、长夏、白舌腻苔、白苔黑点、淡红腻胖、红胖齿痕、红舌黄腻、红舌芒刺、红舌双灰、黄厚腻苔、灰滑黄苔、灰黄白苔、尖黄根红、绛舌白苔、热证、湿热、实热、苔薄滑、苔腐、苔黄滑、白㾦、鼻息肉、痹病、带下病、带状疱疹、耳疖、伏暑、臌胀、狐臭、黄疸、脚气、疖、酒齄鼻、口疮、痢疾、淋证、癃闭、皮肤瘙痒症、湿疹、水痘、痿证、厌食、痈、痔疮、鼻黄、便臭、便黄、便溏、嘈杂、肠鸣消失、赤白带、唇红肿、唇黄、带下稠、带下臭、带下黄、豆渣便、鹅口、腹胀、肛灼、固定痛、汗臭、汗出剂腰、汗黄、后血便、甲黄、经臭、渴不多饮、渴不欲饮、口干、口酸、口甜、冷饮、里急后重、脉洪缓、脉缓大、脉缓滑、脉紧数、脉濡滑数、脉濡缓、霉酱苔、目黄、尿赤、尿量异常、尿臊、尿涩、尿少、尿痛、皮痒、乳白尿、舌胖、身目发黄、身热不扬、身痛、食欲不振、食欲减退、手足汗、水样便、水肿、馊汗、苔白腻、苔滑、苔腻、苔湿、涕浊、头汗、头身重、小便不利、泄泻、胸闷、遗尿、余沥不尽、远血便、掌软。

治法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治疗以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则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疮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等。 1.脾胃湿热证 证候:脘闷腹满,恶心厌食,大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 治则:清热化湿。 主方:藿朴夏苓汤。 方药:藿香、厚朴、半夏、茯苓、杏仁、薏苡仁、白蔻仁、猪苓、泽泻、淡豆豉, 王氏连朴饮。 方药:厚朴、姜汁川连、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 2.肝胆湿热证 证候: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 治则:清热利湿。 主方:龙胆泻肝汤。 方药:龙胆草、柴胡、栀子、大黄、黄芩等。 3.大肠湿热证 证候: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治则:清热利湿、行气导滞。 主方:白头翁汤。 方药: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藿香等。 4.膀胱湿热证 证候: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尿黄赤短少,小腹胀闷,或伴有发热腰痛,或尿血,或尿有砂石,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数。 治则:清热利湿。 主方:八正散。 方药:金钱草、车前子、木通、淡竹叶、大黄、益母草、泽泻、茯苓、扁蓄、石苇等。 5.湿热痹证 证候:骨节及肢体烦疼、或关节红肿疼痛,或寒战身热、面目萎黄、口干不欲饮、苔黄腻、舌质红、脉濡数或滑数。 治则:清热宣痹。 主方:白虎加术汤。 方药:苍术、石膏、知母、粳米等。

临床表现

泛指因湿邪郁遏化热,或湿热时邪疫毒等侵淫肌腠、经络,痹阻筋骨,或湿热内侵、蕴蓄脏腑,化燥、伤阴、瘀阻气血所引起的一类证候。

疾病预后

湿热证的形成有四个方面原因: 1.感受外邪主要是感受湿热之邪。我国地处北半球,夏秋之交,暑热未尽,水湿泛滥,湿热最盛,侵犯人体,蕴结为病。而东南沿海地区,四季湿气均较重,尤其是每年的3到5月,俗称"梅雨天",天气渐热,暑热渐盛,与湿气胶结,更易致湿热为患。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亦成湿热。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2.饮食不节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酒性本身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湿热蕴结的病因。 3.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而化热。脾主运化,为水湿运转之枢纽,由于各种原因伤及脾胃,均可导致其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停。湿阻日久化热,而成湿热之证。 4.情志因素"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张景岳曾说:"但苦思难释则伤脾"。过度思虑,情志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协调脾气健运的重要条件,即"土得木而达"。肝失疏泄无以调畅气机,脾升胃降失调,脾失健运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乃成,引起肝胆湿热或脾胃湿热。上述病因在不同的个体会引起不同的湿热证,如感受外来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或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而化热,导致湿热郁阻肝胆,形成肝胆湿热证;如湿热外邪侵犯人体,或过食肥甘酒酪,酿湿生热,湿热内蕴中焦,形成脾胃湿热证;若湿热侵袭大肠,胶结不解,壅阻气机,则成大肠证;若感受外来湿热之邪,侵袭膀胱,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小便异常,则成膀胱湿热证。若湿热流注关节,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则形成湿热痹证。

备注

湿热,为中医名词术语,为致病因素,属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中的两邪。亦为中医证候名,如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