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湿痹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5W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见:风寒、湿痹、沉紧脉、浮数脉、濡数脉、弦滑脉、弦紧脉、风证、寒证、湿证、沉重、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肢体、鼻塞、鼻痛、便溏、晨僵、窜痛、动甚、钝痛、恶风、恶风寒、恶寒、发热、腹胀、固定痛、关节变形、关节不利、关节红肿、关节畸形、关节僵硬、关节冷痛、关节酸痛、关节痛、关节肿痛、关节肿胀、红斑、肌肉麻木、肌肉肿痛、肌萎、肩不举、肩痛、僵硬、拘急、冷痛、鳞屑、流清涕、麻木、脉迟紧、脉紧数、脉濡滑、脉濡缓、脉涩弦紧、脉弦紧、纳呆、皮疹、屈伸不利、舌暗、舌淡白、手足不温、酸痛、苔白腻、苔滑、疼痛、体重下降、脱屑、脘闷、脘闷纳呆、脘痛、畏寒、膝痛、喜温、下肢沉重、下肢痛、消瘦、形寒、腰脊痛、腰冷痛、腰痛、隐痛、肢节重痛、肢冷、肢强、肢体酸痛、肢痛、肿痛、重着、转侧不利、足颤、足跟痛、足痛。

治法

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因邪气杂至,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等治法应相互兼顾,因邪气有偏胜,祛邪通络又各有重点。正气不足是本病的重要病因,久病耗伤正气而虚实夹杂者,应扶正祛邪,且扶正有助祛邪。风邪胜者或久病入络者,应佐养血之品,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寒邪胜者,应佐助阳之品,使其阳气旺盛,则寒散络通,湿邪胜者,佐以健脾益气之品,使其脾旺能胜湿。益气养血、滋补肝肾是虚证、顽痹的重要治法。 1.行痹治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2.痛痹治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3.着痹治则: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临床表现

临床以关节和/或肌肉呈游走性酸楚、重着、疼痛、肿胀,可伴见晨僵,屈伸不利,甚或关节变形等为特征的肢体痹病。

检查

风寒湿痹。关节酸痛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迁延日久可致肢体拘急,甚则关节肿大。又可分为以下三型: 1.行痹肢体关节走窜疼痛,痛无定处,有时兼有寒热,舌苔黄腻、脉浮。 2.痛痹遍身或局部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得热稍缓,遇冷则剧,苔白脉弦紧。 3.着痹关节酸痛、肌肤麻木、痛有定处,阴雨风冷每可使其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行痹 证候:肢体关节、肌肉酸痛,上下左右关节游走不定,但以上肢为多见,以寒痛为多,亦可轻微热痛,或见恶风寒,舌苔薄白或薄腻,脉多浮或浮紧。 痛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甚至关节不可屈伸,遇冷痛甚,得热则减,痛处多固定,亦可游走,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着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酸楚,或有肿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手足困重,活动不便,苔白腻,脉濡缓。

病因

因风寒湿杂至为病,侵袭肌肉骨节,致使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所致。

疾病预后

本病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备注

1.行痹若疼痛以上肢为主,加羌活、白芷、威灵仙、川芎;若疼痛以下肢为主,加独活、牛膝、萆薢、防己;若疼痛以腰背为主,加巴戟天、续断、杜仲、淫羊藿。 2.痛痹可选加羌活、独活、防风、秦艽、威灵仙等祛风除湿。加姜黄、当归活血通络。寒甚者可加制附片、桂枝、细辛温经散寒。或予验方温经通痹汤,方以附子、干姜、炒川椒温阳以祛寒;乌梢蛇、蜂房、土鳖虫活络通经;当归、丹参入血和营,活血通络;稀莶草、羌活祛风除湿,共奏散寒通络,宜痹止痛之功。 3.着痹关节肿胀者,加秦艽、萆薢、防己、木通、姜黄除湿通络。肌肤不仁,加海桐皮、稀莶草祛风通络,或加黄芪、红花益气通痹。饮食疗法川芎白芷炖鱼头。配方:川芎、白芷、鳙鱼头、生姜、葱、盐、料酒各适量。制法:将川芎、白芷分别切片,与洗净的鳙鱼土一起放入锅内,加姜、葱、盐、料酒、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后,改用文火炖熟。 功效: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