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4W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慢性、肠炎、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减少、红细胞增多、血沉加快、红绛裂纹、消化不良、腹痛、腹泻、慢性面容、黏液便、水样便。

治法

非药物治疗 (1)适当休息,进食易消化的食物,禁食油煎和刺激性食物。 (2)酌用止泻剂,可给次碳酸铋,复方樟脑酊,每日3次。 (3)解痉剂,可用阿托品,每日3次;普鲁苯辛,每日3次。 (4)按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但病情要长。也可用黄连素液或大蒜浸液,保留灌肠,每日一次,10-20天为一疗程。其他治疗同急性肠炎。 (5)精神性腹泻者,可用苯巴比妥。 药物治疗 (1)消炎止痛:细菌感染,除选用致菌培养有效抗生素外,可选用黄连素,元胡止痛片,胃肠灵,每日3次。病情出现发热、脱水、休克可适当选用抗生素,必要时输液输血或吸氧。 (2)溃疡性结肠炎、腹泻、便秘反复发作人群可口服金双歧,金双歧所含肠道益生菌活力组合通过修复肠道生物屏障、调节肠道免疫功能、抑制肠内致病菌生长,促进肠道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有效减轻腹痛、腹胀、腹鸣、大便不成形等慢性肠炎症状。 (3)解痉止痛:阿托品,肌肉注射;或普鲁苯辛,日3次。 (4)中药调理:肠胃速康方,其具杀病菌,排浊气,排毒素,清肠道,复正气之功效,有效全面改善肠道微循环,恢复肠功能,增强免疫力,提升抗病能力。 (5)精神性腹泻者,可服眠安宁。 不同类型肠炎治疗方案 脾胃虚弱型慢性肠炎 症状: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纳呆食少,食后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分析:脾胃虚弱而致泻下,主由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职所致,故见大便溏泻,完谷不化;脾虚不运,则纳食减少或食后脘闷不适,久泻不止;脾胃气虚,化源不足,致面色萎黄,疲乏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均属脾胃虚弱之象。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主之。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苡仁理气健脾化湿,是治疗脾虚泄泻的常用方药。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可配伍附子理中汤,以温中散寒;若久泻不愈,中气下陷,而兼有脱肛者,可投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党参以益气升清,健脾止泻。 肝气乘脾型慢性肠炎 症状: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即腹痛,腹泻,舌淡红,脉弦。 分析:七情所伤,情绪不稳,激怒之时,气机不利,肝失条达,横逆乘脾,失其健运,故腹痛则泻。肝气不舒,疏泄失常,故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脉弦,均为肝旺脾虚之象。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痛泻要方为主。方中白术健脾补虚;白芍养血柔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共奏疏肝解郁,健脾止泻之功。 脾肾阳虚型慢性肠炎 症状:黎明之前,脐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分析: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土,而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见脐腹作痛,肠鸣而泻,泻后自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均属脾肾阳虚不足之征象。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瘀阻肠络型慢性肠炎 症状:泄泻日久,泻后不爽,腹部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面色晦滞,口干不欲饮,舌边有瘀斑或舌质暗红,脉弦而涩。 分析:泄泻日久,病邪入络,血瘀肠络,不通则痛,故有腹部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瘀阻气滞,故有泻后不尽之感;口干不欲饮,面色晦滞,舌边有瘀斑,舌质暗红,脉弦而涩,均为瘀血内阻之征。 治疗:化瘀通络,和营止血。方中以蒲黄、五灵脂与当归、川芎配伍为君药,合元胡、没药活血定痛;桂心、小茴香、干姜温经散瘀,使肠络瘀血得散,则泄泻腹痛而止。若气血瘀滞,化为脓血,大便挟有赤白粘冻,可与白头翁汤合用,以清热凉血,利湿解瘀。 慢性肠炎食疗方法 白芍饮 配方:白芍15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生姜10克、附片15克、红糖20克 制作: 1将附片炙好,先煮30分钟去水;白芍、茯苓、白术、生姜洗净,切片。 2将以上药物放入炖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煎煮30分钟,去渣,加入红糖搅匀即成。 食用:代茶饮用。 功效:消炎止泻。对慢性肠炎患者尤佳。 黄芪薏米粥 配方:大米100克、黄芪30克、薏苡仁30克 制作: 1将黄芪洗净切片;大米、薏苡仁淘洗干净。 2将大米、黄芪、薏苡仁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40分钟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粥100克。正餐食用。 功效:补元气,止泄泻。脾虚慢性肠炎患者食用尤佳。 人参山楂茶 配方:人参10克、山楂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莲子10克、山药10克、陈皮6克、泽泻6克、甘草6克、白糖30克 制作: 1将以上药物洗净,放入铝锅内,加水适量。 2将铝锅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25分钟,停火,滤去渣,加入白糖搅匀即成。 食用:代茶饮用。 功效:补脾胃,止泄泻。对营养不良,皮肤缺乏光泽之肠炎患者食用尤佳。 薏苡仁粥 薏苡仁、粳米各50克,加水适量煮粥,粥熟入少许白糖调味,每日分2次服食。荔枝粥荔枝干(去核)、莲肉各5-7枚,山药15克,粳米50克,加水适量熬煮成粥,入少许白糖调味服食,尤适于五更泻的小儿。 山药扁豆粥 山药、白扁豆各15克,粳米30克,加水煮粥,入白糖调味食。若以金樱子15克水煎取汁,加粳米、山药各30克煮粥,收敛止泻更佳。 慢猪肚山药粥 猪肚50克,切片,粳米100克,山药15克,加水煮粥,加少许食盐调味服食。 乌梅粥 取乌梅10枚,水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粥熟加入少许冰糖调味服,对小儿久泻不止有良效。 参苓粥党参20克,茯苓15克,生姜3片,加水煎取汁,入粳米50克煮粥食,对小儿虚寒泻有效。 方药: 理中汤合四神丸。肉豆蔻、吴茱萸温中散寒;五味子收敛止泻。配合理中汤温中健脾,主治脾肾虚寒之腹泻。如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宜加入益气升阳及收涩之品,如人参、黄芪、诃子肉、石榴皮,赤石脂、炒米壳之类,亦可合用桃花汤以固肠收敛止泻。

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常呈现间断性腹部隐痛、腹胀、腹痛、腹泻为本病主要表现。遇冷、进油腻之物或遇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尤著。大便次数增加,日行几次或数十余次,肛门下坠,大便不爽。慢性肠炎急性发作时,可见高热、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大便急迫如水或粘冻血便。 (2)全身症状:呈慢性消耗症状,面色不华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四肢乏力,喜温怕冷。如在急性炎症期,除发热外,可见失水、酸中毒或休克出血表现。 (3)体征方面:长期腹部不适或少腹部隐隐作痛,查体可见腹部、脐周或少腹部为主,有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脱肛。

检查

(1)外周血检查:血常规中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升高,血沉增快。 (2)大便常规或培养:多见异常,可见到少量白细胞和红细胞或少量脓细胞。如细菌感染,可发现致病菌。 诊断依据 (1)发作时,出现腹泻、腹痛等。病久则呈现慢性营养不良。体格检查可有腹部压痛。 (2)大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和少量脓细胞。大便培养可找到致病菌。 (3) X线钡剂检查和结肠镜检查可排除其他特异性肠道炎症。

病因

慢性肠炎泛指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可为细菌、霉菌、病毒、原虫等微生物感染,亦可为过敏、变态反应等原因所致。 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粘液便或水样便。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