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肠道、梗阻、癌胚抗原升高、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肌酸激酶升高、血红蛋白减少、血细胞比容降低、白睛蓝斑、肠鸣、肠鸣消失、唇干、腹痛、腹胀、腹胀腹痛、腹肿块、固定痛、口干、尿量异常、尿少、呕吐、舌燥、压痛、胀气。
治法
1.粘连性肠梗阻 (1)非手术疗法对于单纯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特别是广泛粘连者,一般选用非手术治疗,对于单纯性肠梗阻可观察24-48小时,对于绞窄性肠梗阻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一般观察不宜超过4-6小时。基础疗法包括禁食及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防治感染及毒血症。 (2)手术疗法粘连性肠梗阻经非手术治疗病情不见好转或病情加重,或怀疑为绞窄性肠梗阻,特别是闭襻性肠梗阻,或粘连性肠梗阻反复频繁发作,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时,均应考虑手术治疗。 1)粘连带或小片粘连行简单切断分离。 2)小范围局限紧密粘连成团的肠襻无法分离,或肠管已坏死者,可行肠切除吻合术,如肠管水肿明显,一期吻合困难,或病人术中情况欠佳,可先行造瘘术。 3)如病人情况极差,或术中血压难以维持,可先行肠外置术。 4)肠襻紧密粘连又不能切除和分离者,可行梗阻部位远、近端肠管侧侧吻合术。 5)广泛粘连而反复引起肠梗阻者可行肠排列术。 2.绞窄性肠梗阻 (1)绞窄性小肠梗阻,一经诊断应立即手术治疗,术中根据绞窄原因决定手术方法。 (2)如病人情况极严重,肠管已坏死,而术中血压不能维持,可行肠外置术方法,待病情好转再行二期吻合术。
临床表现
1.粘连性肠梗阻表现: (1)以往有慢性梗阻症状和多次反复急性发作的病史。 (2)多数病人有腹腔手术、创伤、出血、异物或炎性疾病史。 (3)临床症状为阵发性腹痛,伴恶心、呕吐、腹胀及停止排气排便等。 体检: (1)全身情况:梗阻早期多无明显改变,晚期可出现体液丢失的体征。发生绞窄时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及休克。 (2)腹部检查应注意如下情况: (1)有腹部手术史者可见腹壁切口瘢痕; (2)病人可有腹胀,且腹胀多不对称; (3)多数可见肠型及蠕动波; (4)腹部压痛在早期多不明显,随病情发展可出现明显压痛; (5)梗阻肠襻较固定时可扪及压痛性包块; (6)腹腔液增多或肠绞窄者可有腹膜刺激征或移动性浊音; (7)肠梗阻发展至肠绞窄、肠麻痹前均表现肠鸣音亢进,并可闻及气过水声或金属音。 2.绞窄性肠梗阻表现: (1)腹痛为持续性剧烈腹痛,频繁阵发性加剧,无完全休止间歇,呕吐不能使腹痛腹胀缓解。 (2)呕吐出现早而且较频繁。 (3)早期即出现全身性变化,如脉率增快,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或早期即有休克倾向。 (4)腹胀:低位小肠梗阻腹胀明显,闭襻性小肠梗阻呈不对称腹胀,可触及孤立胀大肠襻,不排气排便。 (5)连续观察:可发现体温升高,脉搏加快,血压下降,意识障碍等感染性休克表现,肠鸣音从亢进转为减弱。 (6)明显的腹膜刺激征。 (7)呕吐物为血性或肛门排出血性液体。 (8)腹腔穿刺为血性液体。
检查
1.粘连性肠梗阻 (1)实验室检查梗阻早期一般无异常发现。应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二氧化碳结合力,血清钾、钠、氯及尿便常规。 (2)辅助检查X线立位腹平片检查:梗阻发生后的4-6小时,腹平片上即可见胀气的肠袢及多数气液平面。如立位腹平片表现为一位置固定的咖啡豆样积气影,应警惕有肠绞窄的存在。 2.绞窄性肠梗阻 1)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计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核左移,血液浓缩。 (2)代谢性酸中毒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3)血清肌酸激酶升高。 2)辅助检查X线立位腹平片表现为固定孤立的肠襻,呈咖啡豆状,假肿瘤状及花瓣状,且肠间隙增宽。
病因
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统称肠梗阻。它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有时急性肠梗阻诊断困难,病情发展快,常致患者死亡。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以及患者年龄大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等常为死亡原因。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