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厥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0W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有:厥证、气逆、气脱、沉弦脉、厥证、不知人事、汗出、昏仆、厥冷、口噤、脉沉微、脉沉弦、面苍白、气粗、舌淡白、四肢厥冷、苔白、头昏、握拳、息微、眩晕、晕厥、肢冷。

治法

一、厥证之一 1、治疗原则 厥证为内科急危重证之一。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总原则。醒神回厥为其首要之法。首先明辨实证、虚证,实证应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虚证应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与此同时,实证依其气、血、痰、暑之厥,分别施以行气、活血、豁痰、清暑之方,而气厥虚证和血厥虚证分别施以补气、养血之剂。 2、气厥实证 证候:平素体壮,每因精神刺激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呼吸气粗,口噤拳握,四肢厥冷,舌苔薄白,脉沉弦或伏。 证候分析:本证常见于癔病性昏厥,病机主要为肝气郁结,气机逆乱,壅闭清窍,气血阴阳不相顺接。由于精神刺激,致使肝气郁结,气机逆乱,壅闭清窍,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气闭于内,郁而不达,故口噤拳握、四肢逆冷,气郁不畅,故呼吸气粗,舌苔薄白、脉沉弦或伏皆为气机郁滞、不得畅达之征。本证以因精神刺激而突发的晕厥,伴实证之厥征象为辨证要点。 治法:开窍醒神,顺气解郁。 方药:先以通关散引搐鼻取嚏,继以五磨饮子顺气开郁。酌加檀香、丹参、瓜蒌、郁金以理气宽胸。阳亢头痛者,加石决明、生赭石、牛膝、钩藤以平肝潜阳,痰热壅盛,胸闷痰鸣,舌苔黄腻者,加胆南星、贝母、竹沥、天竺黄以涤痰清热,若醒后啼笑无常,烦躁不寐者,加菖蒲、远志、茯神、枣仁、合欢花、青龙齿以定志宁神。此类患者多有类似既往病史,而且常常因精神刺激而诱发,因而平时可服逍遥散之类,以行气解郁而预防之。 3、气厥虚证 证候:因悲、恐或剧烈疼痛,以及过劳、饥饿等,突然眩晕昏仆,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淡,脉沉微。 证候分析:本证以气虚,清阳之气不能上承,气血阴阳不相顺接为病机。元气素弱,复因悲恐,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清阳不升,或因剧痛、饥饿,一时气机不相顺接,则眩晕昏仆、面色苍白,肺主气,司呼吸,气虚下陷则呼吸微弱,气虚不摄津则汗出,气虚阳气不运则肢冷,舌淡、脉沉微皆为气虚之征。本证以因悲恐或剧痛、饥饿而发,伴虚证之征象为辨证要点。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醒神。 方药:先以生脉注射液静脉推注或静滴,取20-3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40ml中静脉推注,或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再以四逆加人参汤益气回阳、固脱醒神。继以补中益气汤、归脾丸等益气调血、养心安神。本证因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故平时可常服补中益气汤、归脾丸、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益气养血。 4、其他疗法 (1)中成药:气厥虚证可常服补中益气汤、归脾丸、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益气养血。 (2)针灸:气厥实证可采用针刺人中、涌泉开窍醒神。 (3)补液:气厥虚证宜及时静脉补液。 二、气逆论治 主症:咳逆喘息,肺气上逆,呃逆,嗳气,恶心,呕吐,反胃,头痛,眩晕,昏厥(中风),呕血,奔豚。 副症: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久咳,烦闷欲绝,胸隔痰满,咽喉有声,如水鸡之鸣,肺胀,目如脱状,息奔上气,痞痰满膈中,气息奔急,喘息有声,冲冲而气急,喝喝而息数,张口抬肩,仰首挺胸,气满支心,心下闷乱,不欲闻人声,休作有时,乍瘥乍极,呼吸短气,手足厥逆,内烦结痛,温温欲吐,气撞心疼吐蛔,胸中痞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气痞不宣,烦满,懊憹,虚烦不得眠,胸胁满胀,急躁易怒,口苦吐酸,食能下咽,衄血,唾血。舌脉:因其病因复杂,舌脉无明显特征。 治疗法则:肺气上逆宜肃肺止咳平喘,胃气上逆宜和降胃气,肝气上逆宜平肝降逆,肾气上逆宜平冲降逆。 代表方剂:肺气上逆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陷胸汤、小青龙汤、苏子降气汤,胃气上逆宜旋复代赭汤、小半夏汤、橘皮竹茹汤,肝气上逆宜镇肝熄风汤、龙胆泻肝汤。肾气上逆宜奔豚汤。

临床表现

临床以突然昏厥,移时复苏,或伴有感觉、运动障碍,但无脏腑器质性损害为特征的厥病。

None

郁厥

病因

因精神刺激,气机郁闭,或中气虚脱,清阳不升所致。

疾病预后

气厥在古籍中有两处代指, 一是指中气衰竭,或气机怫郁上逆而厥者。 《景岳全书·厥逆》:"气厥之证有二,以气虚气实,皆能厥也。气虚卒倒者,必其形气索然,色清白,身微冷,脉微弱,此气脱证也。宜参、芪、归、术、地黄、枸杞、大补元煎之属,甚者以回阳饮、独参汤之类主之。气实而厥者,其形气愤然勃然,脉沉弦而滑,胸膈喘满,此气逆证也。 《经》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即此类也。治宜以排气饮,或四磨饮,或八味顺气散、苏合香丸之类,先顺其气,然后随其虚实而调理之。又若因怒伤气,逆气旋去而真气受损者,气本不实也。再若素多忧郁恐思而气怯气陷者,其虚尤可知也。若以此类而用行气开滞等剂,则误矣。"气厥亦称中气。 《证治要诀·厥》:"气厥,即中气。"《丹溪心法·厥》:"气厥者,与中风相似,何以别之。风中身温,气中身冷。以八味顺气散或调气散。如有痰,以四七汤、导痰汤服之。" 二是病理名词,指气逆。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