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益肺针灸方
小结
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短气、乏力、汗淋、口唇青紫、冷汗、面色白、面色青紫、舌有齿痕、舌质胖、声低、四肢厥逆、自汗、不能卧、喘息、动辄加重、浮肿、脉沉细、脉大、脉弱、舌质淡、下肢尤甚、腰膝酸冷、补肾益肺。
肾俞肺俞气海太溪太渊
补肾纳气。主治喘息短气,呼多吸少,动则喘息尤甚,语声低怯,自汗乏力,腰膝酸冷。舌淡,或淡胖有齿痕,脉弱。严重者喘息不能平卧,冷汗淋漓,四肢逆冷,面唇青紫,脉大无根;或全身浮肿,下肢尤甚,面色[插图]白,脉沉细。
针用补法。太溪穴于内踝后的胫后动脉前缘浅刺0.2~0.3寸,微微雀啄,使针感传至足底。或用灸法。
各家论述
肺属金,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肾属水,主纳气。二者为母子关系。若肺气不足,母病及子,必致肾气亏虚;肾气不足,子盗母气,必致肺气亏虚,二者互为因果。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喘症》中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矣。”说明肺肾之气失常令人作喘。肺肾两虚,降纳失权,气不归元,故喘息气短,呼多吸少。动则气耗,故动则喘息尤甚。肺虚宣发失职,卫表不固,则自汗。肺气虚必致宗气不足,故见语声低怯,乏力。肾主骨生髓,“腰为肾之府”,肾虚骨失髓养,则见腰膝酸冷。舌淡,或淡胖有齿痕,脉弱,为气虚之候。若病久肾阳衰微欲脱,则见喘息不能平卧,冷汗淋漓,四肢逆冷,面唇青紫之危症。若虚阳外浮,则脉大无根。肾主水,肾阳亏虚,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则全身浮肿;肾居下焦,且水湿趋下,故下肢尤甚。阳虚气血温运无力,面失所荣,则面色[插图]白。沉细之脉为肾阳不足之象。肾俞、太溪:《千金方》说:肾俞“主喘咳少气百病。”肾俞、太溪二穴合用为俞原配穴法,补之以益肾、纳气止喘。肺俞、太渊:《针灸甲乙经》说:“……咳上气,呕沫喘,气相追逐,胸满胁膺急,息难,振栗……肺俞主之。”又说:“咳逆烦闷不得卧,胸中满,喘不得息,背痛……太渊主之。”二穴合用为俞原配穴法,具有补益肺气、止咳平喘之效。气海:气海是任脉穴,又名丹田,《玉龙歌》说:“气喘丹田亦可施。”气海具有调补下焦气机,补肾气,益元气,纳气止虚喘之效。
临床应用
1.虚喘而伴心悸脉促者为宗气已虚,心气不足,加内关、心俞、足三里。足三里益宗气之源;内关、心俞补心气而益肺之呼吸。 2.伴发热者加大椎、曲池、外关以解热。背部走罐可标本兼治。 3.冷汗肢厥者加神阙隔盐重灸,以温阳固脱。 4.下肢浮肿者加足三里、阴陵泉健脾、利水消肿。 5.腹满,纳呆者加足三里、公孙以健运脾胃、消胀除满。
备注
1.命门、太溪、膏肓、关元、太渊。针用补法,或用灸法。 2.肾俞、关元、气海、膻中、孔最。针用补法,或用灸法。 3.耳穴:肾、肺、气管、神门、对屏尖、肾上腺。可用耳穴贴压法。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