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姜子
小结
本品为冷门中药本草,可用于:疟疾、痛经、饱胀、疮疡、腹痛、疝痛、食滞、暑湿、胃寒、吐泻、肿痛。
功能主治
温中行气止痛,燥湿健脾消食,解毒消肿。主胃寒腹痛,暑湿吐泻,食滞饱胀,痛经,疝痛,疟疾,疮疡肿痛。
性味
辛;苦;性温。
归经
脾;胃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克;研粉每次1-1.5克。 外用:适量,捣敷或研粉调敷。
注意
热证忌服。
别名
山胡椒、木香子、木樟子、山姜子、木椒子、腊梅柴、大木姜、香桂子、猴香子、生姜材、黄花子、辣姜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清香木姜子、毛叶木姜子和木姜子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 Litseaeuosma W. W. Smith 2. Litseamollis Hemsl.[Litseamollifolia Chun] 3. Litseapungens Hemsl.采收和储藏:秋季末采摘,阴干。
原形态
1.清香木姜子落叶小乔木,高10m。幼枝有短柔毛;顶芽圆锥形,外被黄褐色柔毛。叶互生;叶柄长1.5cm; 叶片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长7-14cm,宽2.5-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略圆,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粉绿色,被疏柔毛,中脉稍密。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常4个簇生于短枝上,每一花序有花4-6朵,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花被裂片6,黄绿色或黄白色,椭圆形,长约2mm;能育雄蕊9,花丝有灰黄色柔毛,花药4室,皆内向瓣裂。果球形,直径5-7mm,先端具小尖头,成熟时黑色;果柄长4mm,果托不增大,有稀疏短柔毛。花期2-3月,果期9月。 2.毛叶木姜子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4m。幼枝灰褐色,密被短柔毛,老时脱落;顶芽圆锥形,鳞片外面有柔毛。叶互生或聚生于枝顶;叶柄被白色柔毛;叶片长圆形椭圆形,长4-12cm,宽2-4.8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上面暗绿色,无毛,仅中脉疏被柔毛,下面绿白色,密被白色柔毛。伞形花序腋生,常2-3个簇生于短枝上;花单性雌雄异株,每一花序有花4-6朵,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花被裂片6,黄色,宽倒卵形;能育雄蕊9,花丝有柔毛;退化雌蕊无。果球形,直径约5mm,果托很小,成熟时蓝黑色,果梗长5-8mm,有稀疏短柔毛。花期3-4月,果期9-10月。 3.木姜子,落叶小乔木,高3-7m。花枝细长。叶簇聚于枝端,纸质,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5-10cm,初有绢丝状短柔毛,后渐变为平滑;叶柄有毛。花单性,雌雄异株;伞形花序,由8-12朵花组成,具短梗;花先于叶开放;总苞片表面有毛,早落;花黄色,花梗细小,长1-1.5cm,有绢丝状粗毛;花被6,倒卵形;花药4室,瓣裂,全内向,花丝仅于基部有细毛;雌花较大,有粗毛。核果球形,蓝黑色,直径约7-10mm;果梗上部稍肥大。花期3-4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 1.生于山地阔叶林中湿润处。 2.生于山坡灌丛中或常绿阔叶林缘或次生阔叶林中。 3.生于溪旁和山地阳坡杂木林中或林缘。 资源分布: 1.分布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2.分布于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东部等地。 3.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果实类圆球形,直径4-5mm。外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有网状皱纹,先端钝圆,基部可见果柄脱落的圆形疤痕,少数残留宿萼及折断提醒柄。除去果皮,可见硬脆的果核,表面暗棕褐色。质坚脆,有光泽,外有一隆起纵横纹。破开后,内含种子1粒,胚具子叶2片,黄色,富油性。气蓄谋香,味辛辣,微苦而麻。
化学成分
1.清香木姜子鲜果含挥发油2.5%-3%,主成分为柠檬醛-a(Citral-a)即是牻牛儿醛(Geranial),柠檬醛-b(Citral-b)即是橙花醛(Neral),共80.5%,柠檬烯(Limonene)5.1%,香茅醛(Citronellal)3.9%,芳樟醇(Linalool)2.8%,牻牛儿醇(Geraniol)1.9%等。种仁含油57.7%,主成分为月桂酸(Lauricacid)占85.6%,还含癸酸(Capricacid)7.5%,肉豆蔻酸(Myristicacid)2.8%,油酸(Oleicacid)2.6%,亚油酸(Linoleicacid)1.1%,棕榈酸(Palmiticacid)0.3%,十四碳烯酸(Tetradecenoicacid)0.1%等。 2.毛叶木姜子果含挥发油3%-5%,脂肪油25%。 3.木姜子干果含挥发油约2%-6%,主要成分为柠檬醛(Citral),牻牛儿醇(Geraniol),柠檬烯(Limonene)等。种仁含油55.4%,主成分为月桂酸(Lauricacid)39.5%,癸酸(Capricacid)41.7%,还含十二碳烯酸(Dodecenoicacid)8.1%,癸烯酸(Decenoicacid)2.7%,十四碳烯酸(Tetradecenoicacid)1.0%,肉豆蔻酸(Myristicacid)1.0%,油酸(Oleicacid)1.7%,亚油酸(Linoleicacid)2.9%,辛酸(Caprylicacid)0.1%等。
药理作用
1.平喘作用离体气管平滑肌试验表明,山苍子油(毛叶木姜子果实提取的挥发油)10μl/ml能松驰豚鼠正常气管平滑肌及乙酰胆碱或组胺致痉的气管平滑肌。预先加入挥发油可阻断乙酰胆碱及组胺引起的收缩。用含1μl/ml挥发油的 Locke液灌流,第3分钟开始就能增加正常豚鼠离体肺灌流量,给豚鼠灌胃300μl/公斤,腹腔注射170μl/公斤,对5%乙酰胆碱喷雾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大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豚鼠过敏性休克和豚鼠离体回肠过敏性收缩试验等,其挥发油均呈明显抗过敏作用,同时对慢反应物质所致豚鼠肠段收缩变有明显的拮抗作用。表明其平喘作用除扩张支气管,还与抗过敏介质的形成和释放有关。 2.抗心律失常作用给小鼠灌胃毛叶木姜子油0.3ml/公斤,连续3d,能明显降低氯仿引起的心室颤动的发生率,变能对抗氯化钡引起的心律失常,对氯化钡所致大鼠的双向性心动过速的心律失常迅速恢复为正常窦性心律,对乌头碱引起心律失常的剂量及致死量有所提高,但统计学不显着,对毒毛花苷 G引起的心律失常无对抗作用。 3.抗真菌作用0.005%-0.01%木姜子油能抑制试管内黄癣菌、断发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孢子菌等9种皮肤癣菌。0.033%-0.1%还能抑制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孢子丝菌及几种皮肤着色真菌(裴氏着色真菌、卡氏枝孢菌、茄病镰刀霉、粉绿木霉等)。唯对曲菌抑菌力较弱,直到浓度加大到1%,才能抑制黄曲霉和烟曲霉。除抑菌作用外,木姜子油尚有一定程度的杀菌作用。初步认为抑菌有效成分为柠檬醛等。
各家论述
1.《贵州民间药物》:健脾燥湿,助消化,外治疮毒。 2.《重庆草药》:逐寒、镇痛,健胃、消饱胀。治心胃冷气痛,冷骨风,寒食摆子,痛经。肠胃有热者忌用。 3.《湖南药物志》:祛风,散寒。治感寒腹痛;木姜子四至五钱。水煎服。治关节痛:木姜子一两,雄黄五钱,鸡屎二两。捣烂,炒热,布包,揉擦痛处。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