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胆
小结
本品为中药本草,可用于:便秘、黄疸、慢性支气管炎、目疾、哮喘、小儿惊风、痔疮、风热、咳嗽、痰多、痈肿。
功能主治
清肝明目,利胆通肠,解毒消肿。主风热目疾,心腹热渴,黄疸,咳嗽痰多,小儿惊风,便秘,痈肿,痔疮。
性味
味苦;性寒。
归经
肝;胆;肺经。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0.3-0.9克;或入丸剂。 外用:适量,取汁调涂或点眼。
注意
《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忌之。目病非风热者不宜用。"
别名
牛、水牛。
来源
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或胆汁。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 Bostaurusdomesticus Gmelin 2. Bubalusbubalis Linnaeus.采收和储藏:从宰牛场收集,取得后挂起阴干或自胆管处剪开,将胆汁倾入容器内,密封冷藏,或加热使之干燥。
原形态
1.黄牛,体第1.5-2m,体重一般在280公斤左右。体格强壮结实,头大额广,鼻阔口大,上唇上部有两个大鼻孔,基间皮肤硬而光滑,无毛,称为鼻镜。眼、耳都较大。头上有角1对,左右分开,角之长短、大小随品种而异弯曲无分枝,中空,内有骨质角髓。四肢匀称,4路,均有蹄甲,其后方2趾不着地,称悬蹄。尾较长,尾端具丛毛,毛色大部分为黄色,无杂毛掺混。 2.角较长大面扁,上有很多任务发纹,颈短,腰腹隆凸。四肢较短,蹄较大。皮厚无汗腺,毛粗而短,体前部较密,后背及胸腹各部较疏。体色大多灰黑色,但亦有黄褐色或白色的。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 其性格温驯,生长较快。食植物性饲料。 资源分布: 1.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2.全国大部分地区均饲养,以南方水稻田地区为多。
性状
性状鉴别: 新鲜胆囊呈长圆形或椭圆形囊状,长18-20cm,粗径5-6cm,表面有纵皱新鲜胆汁为绿褐色、微透明的液体,略有粘性,稍干则变为浓稠状。完全干燥者,则呈绿褐色固体,揉之则呈粉末。气腥臭,味苦。
化学成分
黄牛的胆汁除水分外,主要含胆酸钠盐、胆色素、粘蛋白体及少量脂肪、胆甾醇(Cholesterol),卵磷脂(Lecithin),胆碱(Choline),尿素(Urea),以及氯化钠,磷酸钙,磷酸铁等无机盐。胆酸钠盐中的酸均为环戊烷多氢菲衍生物,它们包括胆酸(Cholicacid)、脱氧胆酸(Desoxycholicacid)、鹅脱氧胆酸(Chenodesoxycholicacid)、甘胆酸(Glycocholicacid)、牛磺胆酸(Taurocholicacid)及石胆酸(Lithocholicacid)。牛胆汁中以胆酸含量为最多,次之为脱氧胆酸;据分析,1000ml牛胆汁含胆汁酸60克(其中胆酸44克,脱氧胆酸8.1克,鹅脱氧胆酸1.2克),胆甾醇0.37克,胆色素1.7克,脂肪酸3.8克。胆汁中还含胆烷酸(Cholanicacid),胆红素(Bilirubin),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神经鞘磷脂(Sphingomyelin),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三酰甘油(Triglyceride)及游离脂肪酸(Freefattyacid)。
药理作用
1.对呼吸中枢的作用:注射胆酸钠20mg/公斤,能明显延长肺牵张反射中的呼吸停止持续时间,即呼吸中枢处于抑制状态;胆酸钠具有中枢性镇咳作用,而脱氧胆酸钠、牛磺胆酸钠无明显镇咳效果。 2.对平滑肌的作用:胆酸钠有慢而持久的扩张支气管作用,能对抗毛果芸香碱的收缩作用;此外,胆酸钠小剂量兴奋肠肌,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 3.对心脏的作用:对离体蛙心主要表现抑制作用,使收缩振幅减小;高浓度可使心脏停止于收缩期。 4.抗白血病:猪胆汁酸钠体外实验明显抑制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系 HL-60细胞增殖(IC50为400ug/ml),并诱导 HL-60细胞向终末方向分化;诱导后的 HL-60细胞具有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嗜细胞的某些形态及细胞化学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细胞呼吸爆发功能,细胞周期分析表明猪胆汁酸钠阻断细胞从 G0+ G1期进入 S期。 5.抑菌作用:本品对呼吸道常见的甲型链球菌、肺炎球菌及结核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复方
1.镇肝明目方《药性论》 2.牛胆散《摄生众妙方》,明目清心,乌须发,补养下元,生髓,祛风湿,壮精神。 3.治谷疸方《圣惠方》,用治谷疸,食毕即头眩,心怫郁不安而发黄,因大饥后大食,胃气冲熏所致。 4.治黄疸及便秘方《现代实用中药》,用治肝胆病性黄疸及慢性便秘。 5.治痔漏方《经验方》 6.治金疮方《本草备要》
各家论述
1.《别录》:除心腹热、渴、利,口焦燥,益目睛。乌牛胆,主明目,疗疳湿,以酿槐子,服之弥神。 2.《药性论》:青牛胆主消渴,利大、小肠。 3.《日用本草》:治小儿惊风痰热。 4.《纲目》:除黄,杀虫,治痈肿。 5.《现代实用中药》:为健胃整肠、苦补苦泻剂。治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大便之慢性秘结,肝胆性黄疸,胃部膨满。 6.《本草经疏》:牛胆,其味苦,其气大寒,无毒。 7.《经云》:寒以胜热,苦以泄结,故主心腹热及渴利口焦燥也。肝开窍于目,肝热则目睛不明,入肝泄热,故益目精也。近世以南星末酿入,阴干,治惊风者,取其苦寒制南星之燥,俾善于豁除热耳。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