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身痛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产后、身痛、血沉加快、关节酸痛、肌肉麻木、麻木、肢体酸痛、重着。
治法
辩证要点本病辨证首以疼痛的部位、性质为主要依据,结合兼证与舌脉。若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伴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脉细弱,属血虚,若肢体关节肿胀,麻木,重着,疼痛剧烈,宛如针刺,屈伸不利或痛无定处,或遇热则舒,伴恶寒畏风,舌苔簿白,脉濡细,属外感风寒,若疼痛较重,痛有定处,麻木,发硬,重着,屈伸不利,伴恶露量少,舌暗,苔白,脉弦涩,属血瘀,若产后腰酸,足跟疼痛,伴头晕耳鸣,舌淡暗,脉沉细弦,属肾虚。治疗原则 本病以内伤气血为主,而兼风寒湿瘀,临床表现往往本虚标实,治疗当以养血益气补肾为主,兼活血通络祛风止痛。养血之中,应佐以理气通络之品以标本同治,祛邪之时,当配养血补虚之药以助祛邪而不伤正。本病与一般痹证不同,因产后气血俱虚,虽夹外感,也应以调理气血为主。
临床表现
临床以产褥期内出现肢体与关节酸痛、麻木、重着等为特征的产后病。
检查
1.体征 关节活动不利,或关节肿胀。病久不愈者可见肌肉萎缩,关节变形。 2.辅助检查 抗" O"、血沉均正常。如有必要,可进一步做血气分析、血钙、类风湿因子、X线摄片等检查。
None
产后痹
病因
因产后血虚、肾虚,筋脉失养,或外邪乘虚侵袭经脉,气血运行受阻所致。
疾病预后
本病若及时治疗,预后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导致痿痹残疾。
预防
产后身痛,中医病名。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称为"产后身痛"。又称"产后遍身疼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痹证"、"产后痛风",俗称"产后风"。西医学产褥期中因风湿、类风湿引起的关节痛、产后坐骨神经痛、多发性肌炎、产后血栓性静脉炎出现类似症状者,可与本病互参。
备注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云:"此证多血虚,宜滋养,或有风寒湿三气杂至之痹,以养血为主,稍参宣络,不可峻投风药。" 证治分类 1.血虚证 主要证候:产后遍身关节酸楚、疼痛,肢体麻木;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养血益气,温经通络。 代表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金匮要略》。 方药: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当归、秦艽、丹参、鸡血藤。 2.风寒证 主要征候:产后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或痛无定处,或冷痛剧烈,宛如针刺,得热则舒,或关节肿胀,麻木,重着,伴恶寒怕风,舌淡苔薄白,脉濡细。 治法: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方药: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川芎、干地黄、杜仲、牛膝、人参、茯苓。 3.血瘀证 主要征候:产后身痛,尤见下肢疼痛、麻木、发硬、重着、肿胀明显,屈伸不利,小腿压痛;恶露量少,色紫黯夹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舌黯,苔白,脉弦涩。 治法:养血活血,化瘀祛湿。 代表方:身痛逐瘀汤加减。 方药: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毛冬青、忍冬藤、益母草、木瓜。 4.肾虚证主要征候:产后腰膝、足跟疼痛,弯腰困难,头晕耳鸣,夜尿多,舌淡黯,脉沉细弦。 治法:补肾养血,强腰壮骨。 代表方:养荣壮肾汤加减。方药:当归、川芎、独活、肉桂、川断、杜仲、桑寄生、防风、生姜、秦艽、熟地黄。 其他疗法 针灸疗法 取次髎、风市、足三里、悬钟、环跳或阿是穴,先针后灸。 穴位注射疗法 取足三里、风市、环跳等穴,用复方当归注射液或维生素B1 等,注0.5m1/穴。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