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蒺藜《本草衍义》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

【别名】茨《诗经》,蒺藜《毛诗传》,蒺藜子、旁通、屈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经》,即藜《别灵》,白蒺藜《药性论》,杜蒺藜《圣惠方》,休羽《纲目》,旱草《本草经解》,三角蒺藜《本草求真》,三角刺《中国药植志》,八角刺《青海药材》,蒺骨子、野菱角、地菱《江苏植药志》,硬蒺藜、蒺藜蓇葖《山东中药》。 【基原】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果实。 【正名释义】《纲目》云:蒺,疾也;藜,利也;茨,刺也。其刺伤人,甚疾而利。屈人、止行,皆因其伤人,故名。 【别名释义】《埤雅》云:“蒺藜布地蔓生,子有三角刺人,状如菱而小,蒺之言疾也,一名莰,可以获蔷,故谓之茨,蔷有次序,曰国人疾之,而不可道也,正言获藜以此。”祝天一曰:“市上蒺藜有两种,一曰刺蒺藜,亦名白蒺藜,一日潼蒺藜,亦名沙苑蒺藜,盖刺者言其形也,白者言其色也,潼与沙苑皆地名,《纲目》以沙苑蒺藜为白蒺藜,误也。夫蒺藜思草也,毛诗有啬茨之讥,言有刺而不可扫也,无刺者不可当称蒺藜明矣。”蒺藜质坚硬,干燥果实由数个小果聚合而成,呈放射状棱形,根据刺的形状,也有三角刺、八角刺之名。易刺伤人。弘景曰:“多生道旁及墙上,叶布地、于有刺,状如菱而小。长安最饶,人行多着木履。”今军家以铸铁作之,以布敌路,名铁蒺藜,将其用到了军事上。 【推演性能】蒺藜为有刺之物,中医认为,刺之物也,其性多温,可疗寒性之疾,又具疏通、破积之功。色白人肺、肝二经,味苦而辛,故具有散风、明目、下气、行血之能。《本经逢原》中有:“白蒺藜为治风明目要药,风入少阴、厥阴经者为向导,目病为风木之邪,风盛则目病,风去则目明矣。”又主恶血,宿血,疗吐脓、痈疽、瘰疬等疾。 【传说故事】《续搜神记》有这样一则故事,说是沛国(今安徽一带)有一人,连生三子,年将二十岁,都能发声,却不会说话。一天,有一道人从其门前路过,闻其声而问道: “此是何声?”主人答曰:“是我的儿子,皆不能言。”又问道:“你可反省是何故而致于此?”主人认为其言很不同一般,思付良久,对道人说:“在我小的时候,床上有一个燕巢,内有三子,其母从外寻食哺养三子,皆出口受之,我试用指头伸入巢中,燕雏也出口受之,因此,就用刺蒺藜投入,三个燕食之皆死,昔有此事,今实悔之。”道人说;“这就对了,你于之病,还须用蒺藜煎汤治之”依其言,其三子皆能言语。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