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病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发热、外感、伤寒、湿热、温病、温热、温热挟湿、燥热、洪脉、洪数脉、疾脉、数脉、白糙裂苔、表证里脉、尺洪、淡红黄腻、便秘、不安、高热、口渴引饮、脉洪大、脉疾有力、面红、目赤、尿赤、情绪不稳、舌红、苔黄、心烦。
治法
初起之时,宜用清凉透邪法。热势不衰,继用清凉荡热法。倘有恶寒相兼,脉象举取浮紧,是有夏时暴寒所加,寒在外而热在里,先用辛温解表法,以透其外,外邪得透,再用清凉之剂,以荡其里热也。设无浮紧之脉,又无恶寒之证,误用辛温之方,耗伤津液者,宜用清热保津法加西洋参、石膏治之。倘或兼之恶风,微微汗出,脉象举取浮缓,此表有风邪所加,风在外而热在里,当用辛凉解表法,先解其外也。至于舌苔化燥,谵语昏狂,急用清凉荡热法加紫雪丹治之。发斑者,加黄连、栀子;发疹者,加荷叶、牛蒡。须知热病最易伤阴,当刻刻保阴为要,辛温劫液之剂,勿浪用也。
临床表现
热病,中医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一切外感热病与内伤发热两大类疾病。狭义包括以下几种含义:①一切外感热性病,意同广义的伤寒。《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②伤寒病五种疾患之一。《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③夏季伏气所发的暑病。《医宗必读·伤寒》:“热病者,冬伤于寒,至夏乃发,头疼,身热恶寒,其脉洪盛。”《温热逢源》:“伏气所发者,名为热病。而以暴感而病者,仍名曰暑病。”④指五脏热病。见《素问·刺热篇》所论“肝热病”、“心热病”、“脾热病”、“肺热病”、“肾热病”等,指五脏的内伤性疾病。
病因
《金鉴》云∶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至夏为热病。热病者,乃冬伤正令之微寒,未即病也。倪氏谓∶交立夏以来,久伏之气,随时令之热而触发,故初病即发热汗出,口渴心烦,不恶寒而反恶热,脉来洪大之象,是为热病也。《医通》曰∶邪非外来,故但热而不恶寒,热自内发,故口燥渴而多引饮,其邪既郁为热,不得复言为寒。合而观之,热病因伏气者了然,然较晚发更发于晚,比诸温更伏于深。
备注
中医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一切外感热病与内伤发热两大类疾病。狭义包括以下几种含义: (1)一切外感热性病,意同广义的伤寒。 《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2)伤寒病五种疾患之一。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3)夏季伏气所发的暑病。 《医宗必读·伤寒》:"热病者,冬伤于寒,至夏乃发,头疼,身热恶寒,其脉洪盛。" 《温热逢源》:"伏气所发者,名为热病。而以暴感而病者,仍名曰暑病。"(4)指五脏热病。见《素问·刺热篇》所论"肝热病"、"心热病"、"脾热病"、"肺热病"、"肾热病"等,指五脏的内伤性疾病。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