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病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发热、外感、伤寒、湿热、温病、温热、温热挟湿、燥热、洪脉、洪数脉、疾脉、数脉、白糙裂苔、表证里脉、尺洪、淡红黄腻、便秘、不安、高热、口渴引饮、脉洪大、脉疾有力、面红、目赤、尿赤、情绪不稳、舌红、苔黄、心烦。
治法
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众多,其辨证重点在于:分清表里、辨明寒热、确定虚实。分清表里,以确定病变部位。一般而言,表证发热与恶寒并见,半表半里证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而里证与虚证则发热与恶寒只见其一或均不出现。辨明寒热,可以确定病变寒热属性,又可分辨感邪性质。确定虚实,可以判断病变虚实属性,了解邪正消长变化趋势。一般而言,外感热病的前、中期为邪盛正实,后期则为邪衰正虚或邪去正复。 临床常用分期法对外感热病进行辨证施治。 1.邪盛正实阶段(包括表卫、里热阶段) 外感热病初期在发病的第1-3天,临床表现为发热、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或伴咽痛、咽红等症。此阶段治疗宜辛凉解表、清轻透邪,代表方剂为桑菊饮(桑叶、菊花、连翘、薄荷、甘草、苇根、杏仁、桔梗)、银翘散(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如外感发热,汗出不解,病邪传里,邪气犯肺,导致肺失宣降,痰热闭肺,则出现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证。此阶段治疗宜清肺发汗退热,代表方剂为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 2.邪衰正虚阶段(包括阴虚阶段、气虚阶段) 在热病过程中,温热之邪最易伤津耗液及内损脾胃,邪衰正虚阶段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气阴两虚表现。如病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见低热不退或热退后易复发、精神不振、不思饮食、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上宜滋养阴液、调理脾胃,可采用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或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粳米、甘草);如见瘥后不寐,自汗盗汗者,多为阴液亏虚,余热内扰,应慎用滋补,而以清养为益,可用酸枣仁汤(知母、茯苓、川芎、甘草、酸枣仁)加麦冬、人参、黄连、竹叶等。 3.邪去正复阶段 外感热病邪去正复阶段患者外邪已解,脾胃虚弱较甚者,可采用运脾汤(党参、白术、茯苓、佛手、枳壳、石菖蒲、炒麦芽、仙鹤草)。
临床表现
外感热病属中医温病范畴,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流行性感冒、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其重症包括流脑、乙脑、流行性出血热、中毒性肺炎、败血症等。其临床表现为高热,面红目赤,口渴引饮,心烦不安,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火热炎上亢奋症状,在病程中易化火伤阴或内陷生变,出现动风、动血、窍闭等危逆证候。
病因
外感热病的病因为六淫、疠气、虫毒等外邪侵入人体,正气抗邪,正邪交争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所致。 《灵枢·百病始生》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指出了外感热病是由人体正气不足或邪气相对强盛导致疾病的发生。
预防
对于外感热病,要注重瘥后调治,即疾病恢复后余邪未尽、隐患尚存之时的调治。可根据患者体质辨证施补,其中重在补养阴液,可用麦冬、生地、丹皮、北沙参、西洋参、鲜石斛、梨汁、蔗汁、竹沥、茅根等补阴清热。并宜固护脾胃,以五谷、五菜之品充养脾胃,但忌食肥甘厚味,以免助湿生痰,恋邪碍胃。 除药物饮食调治,以下禁忌也应注意:一则忌口,如酒肴、甘脆、肥鲜、生冷等物不宜食;二则忌劳心劳力,不可费心费力,过喜过怒,多言多动,以防再伤正气,病证迁延不愈。
备注
中医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一切外感热病与内伤发热两大类疾病。狭义包括以下几种含义: (1)一切外感热性病,意同广义的伤寒。 《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2)伤寒病五种疾患之一。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3)夏季伏气所发的暑病。 《医宗必读·伤寒》:"热病者,冬伤于寒,至夏乃发,头疼,身热恶寒,其脉洪盛。" 《温热逢源》:"伏气所发者,名为热病。而以暴感而病者,仍名曰暑病。"(4)指五脏热病。见《素问·刺热篇》所论"肝热病"、"心热病"、"脾热病"、"肺热病"、"肾热病"等,指五脏的内伤性疾病。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