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胆
小结
本品为中药本草,可用于:胆道蛔虫病、胆石症、癫狂、疔疮、恶疮、疳疾、喉痹、黄疸、蛔厥、急性胰腺炎、结膜炎、惊痫、痢疾、湿热黄疸、胃痉挛、胃痛、痫证、小儿疳积、痃癖、癥瘕、痔疮、痔瘘、痔漏、抽搐、出血、发热、腹痛、骨蒸潮热、蛔虫、目赤、目赤肿痛、目翳、疝痛、湿热、暑湿、下利、消瘦、泻痢、心痛、胸痛、心胸痛。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平肝明目,杀虫止血。主湿热黄疸,暑湿泻痢,热病惊痫,目赤翳障,喉痹,鼻蚀,疔疮,痔漏,疳疾,蛔虫,多种出血。
性味
味苦;性寒。
归经
肝;胆;心;胃经。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2-0.5克。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点眼。
注意
虚证禁服。
别名
黑熊、熊、猪熊、狗熊、黑瞎子、登仓、狗驼子、罴、黄熊、豭罴、马熊、人熊。
来源
药材基源:为熊科动物黑熊及棕熊的胆囊。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 Selenarctosthibetanus G. Cuvier 2. Ursusarctos Linnaeus.采收和储藏:胆囊取出后,要将胆囊管口扎紧,剥去胆囊外附着的油脂,用木板夹扁,置通风处阴干,或置石灰缸中干燥。我国已能人工活取熊胆汁,通过手术造成熊胆囊瘘管,定期接取胆汁,并净胆汁制成熊胆粉以供药用。
原形态
1.黑熊,体形较大,长1.5-1.7m,体重约150公斤。头部宽圆。吻部短而尖;鼻端裸露,眼小;耳较长且被有长毛,伸出头顶两侧。颈部短粗,两侧毛特别长。胸部有一倒人字形白斑。尾很短。毛较一致漆黑色,有光泽。四肢粗健,前后足均具5趾,前足腕垫宽大与掌垫相连,后足跖垫亦宽大且肥厚,前宽后窄,内侧中部无毛间隔。具爪。除其鼻面部棕色、下颌白色、倒人字白斑外,全身均为黑色并带有光泽。 2.棕熊,体形较大,长约2m,重200-300公斤。头阔而圆,吻部较长鼻也较阔,其端裸出,略侧扁。耳小,能动,内外被毛。肩端隆起,腰粗壮,尾短。四肢粗壮,前后足均具5趾,前足的爪长于后足。爪侧扁而弯曲,呈暗褐色。全身为黑棕色,或近黑色以至很淡的银灰色、棕黄色或棕红色。成体胸部无白色斑纹。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 1.栖息于混交林或阔叶林中。一般居于山上的石洞或大树洞中,有冬眠习性,夏、冬季有垂直直适移现象。白天活动,视觉较差,善爬树,熊游泳力强。杂食性,但以植物为主。 2.栖息于广阔叶林、针叶林或混交林中有中。有冬眠习性,杂食以植物为主。 资源分布: 1.分布极广泛东北、华北、西南、华南及陕西、甘肃、青海、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西藏等地均有分布。 2.分布于东北及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贵州、西藏等地。
栽培
生活习性,熊为森林中的大型动物,性孤癖不成群,常有单独在森林中栖息和活动。昼行性,善于游泳、爬树,能直立行走,属于半冬眠动物,遇到干扰时可立即解除冬睡而外出活动。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嫩芽、嫩草及各种野果为食,尤喜食蜂蜜。熊的视觉较差,但嗅觉和听觉发达,从体型上看,寒冷地区的熊体型大,皮脂肥厚,热带地区的熊体型小。养殖技术,熊是季节性发情的动物,每年5-8月为发情交配季节。妊娠期约210-220天,一般在12月末至翌年2月间产仔每胎产1-3仔雌熊性成熟年龄为3-3.5岁,雄熊为4岁左右。当前,养熊方式有笼养、圈养、室养等。成年熊类多为单养,幼年熊类可以集体饲养。我国养熊业历史悠久,特别对能的驯化更积思了丰富的经验。在繁殖技术上,使熊不但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通过自然交酸而获得后代,还可通过人工授精繁殖后裔。饲养管理,我国的养熊业基本上可分为控制饲养和驯化放牧两种类型。控制饲养包括笼养、圈养和室养等,全部靠人工饲喂,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活动,用于活取胆汁的熊皆为此种方式。驯化放牧则用于幼熊生长发育时期或大群饲养以获取更多的产品时,要求有广大的牧场以供熊群运动、采食、饱水等,也需人工供给一定量的饲料,一般以玉米粉、豆饼粉、麦麸、高梁粉等作为精料,经熟制后投喂,并适当搭配动物性饲料、青绿多汁饲料、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呈长扁卵形,上部狭细,下部膨大成囊状,长10-20cm,宽5-10cm。表面黑色、棕黑色或黄棕色,显光泽,微有皱折。囊内有干燥的胆汁,习称"胆仁呈块状、颗粒状或粉状,金黄色,透明如琥珀,有光泽,质松脆者习称"金胆"或"铜胆";黑色,质坚脆或呈稠膏状者习称"墨胆"或"铁胆";黄绿色,光泽较差,质脆者称"菜花胆"。气清香,味极苦,有粘舌感。以个大、畅通薄、胆仁金黄明亮、质松脆者为佳。
化学成分
主含胆汁酸类的碱金属盐,又含胆甾醇及胆色素。从黑熊胆中可得约20%的牛磺脱氧胆酸(Turo-ursodesoxycholicacid),此是熊胆主要成分,被水解则生成牛磺酸(Taurine)与熊脱氧胆酸(Ursidesoxycholicacid)。熊胆又含少量鹅脱氧胆酸(Chenodesoxycholicacid)及胆酸(Cholicacid)。熊脱氧胆酸为鹅脱氧胆酸的立体异构物,乃熊胆的特殊成分,可与其他盖的胆相区别。
药理作用
1.解痉作用:用小白鼠离体肠管,以乙酰胆碱造成的痉挛,研究了8个地区的熊胆以及野熊、野猪胆的解痉作用,其中以西藏产者解痉效力最强,其他地区所产黑熊胆及日本产琥珀色熊胆解痉效力也较强,解痉作用的主要成分是牛磺熊脱氧胆酸,其解痉原理与罂粟碱相似。 2.抗惊厥作用:熊脱氧胆酸钠 Na-ursodesoxycholate对士的宁引起的小鼠中毒有解毒作用,与鹅脱氧胆酸钠及胆酸钠合用能增强其解毒作用。 3.对心脏的影响:云南墨胆之水溶液对离体蛙心少量兴奋,大量抑制。 4.利胆作用:在猪肝的灌流实验中,胆酸使胆汁流量比对照组增加5倍,但去氧胆酸静注和熊去氧胆酸口服,对胆瘘鼠的胆汁酸增加量没有影响。 5.其它作用:熊胆粉液、天然熊胆液灌胃50mg/公斤或100mg/公斤,对松节油致热兔有一定的作用;熊胆1:10浓度对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甲型链球菌、绿脓假单胞菌、卡他奈瑟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毒性
毒性:熊胆腹腔注射及灌胃,对小鼠的 LD50分别为1165mg/公斤及8600mg/公斤。
鉴别
理化鉴别: (1)取胆仁少许投入水中可在水面盘旋而逐渐溶解,显黄色线状下沉容器底而不扩散;另取胆汁碎末用火烧之,则起泡而无腥气。 (2)取胆仁粉末在紫外光灯下应显黄白色荧光,而不应显棕黄色劳光;另取粉末溶于7%冰醋酸溶液中溶液不应显浅昨色乳浊荧光(与牛、羊胆区别) (3)薄层色谱,取胆仁加甲醇温热溶解,放冷9滤过,滤液浓缩近于,加20%氢氧化钠水解,放冷,加盐酸至 Ph2-3,以乙酸乙酯萃取作供试液,取熊脱氧胆酸制成对照品溶液,吸取两溶液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用异辛烷-乙醚-冰醋酸-正丁醇-水(10:5:5:3:1)上层液展开,喷30%硫酸,105℃干燥10min显色,样品液色谱在与对照口液色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有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
去净皮膜,研成细末用。
复方
(1)治小儿惊痫:熊胆二大豆许,和乳汁及竹沥服。并得去心中涎。-《食疗本草》 (2)治小儿一切疳疾,心腹虚胀,爱食泥土,四肢壮热:熊胆一钱(研),麝香半钱(研),壁宫一枚(去头、足、尾,面裹煨熟,研),黄连(去须,取末)一钱。上同研极细,以蟾酥和丸,黍米大。每服五丸,米汤送下。量大小加减,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熊胆麝香丸 (3)治疳羸瘦:熊胆、使君子仁各等分。研细,放人瓷器中,蒸熔,宿蒸饼,就丸麻子大。米饮送下二十丸,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熊胆丸 (4)治小儿奶疳,黄瘦体热心烦:熊胆一分,青黛半两,蟾酥半两,黄连末半两,牛黄一分。上药,都研如粉,以猪胆汁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粥饮下五丸,日三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 (5)治蛔心痛:熊胆如大豆,和水服。-《外台》 (6)治目赤障翳:熊胆少许。化开,入冰片一、二片,铜器点之。或泪痒,加生姜粉些须。-《齐东野语》熊胆丸 (7)治五痔十年不瘥:涂熊胆,取瘥止。-《千金方》 (8)治风虫牙痛:熊胆三钱,片脑四分。上为末,用猪胆汁调搽患处。-《摄生众妙方》 (9)治小儿府疮蚀鼻:熊胆半分。以汤化,调涂于鼻中。-《圣惠方》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熊胆气味与象胆同,其所主亦相似。凡胆皆极苦寒,而能走肝、胆二经,泻有余之热。小儿疳积,多致目内生翳障者,以肝、脾二脏邪热壅滞,则二脏之气血日虚、闭塞日甚故也。用此泻肝、胆、脾家之热,则内邪清而外障去矣。如不因疳证而目生翳障,及痘后蒙闭者,多因肝、肾两虚,宜滋阴、养血、清热为急,诸胆皆不得用。 2.《药性论》:主小儿五疳,杀虫,治恶疮。 3.《唐本草》:疗时时气热盛变为黄疸,暑月久利,心痛。 4.《日华子本草》:治疳疮,真鼻疮,及诸疳疾。 5.《医学入门》:点眼去翳开盲。涂恶疮、痔瘘。 6.《纲目》:退热,清心,平肝,明目去翳,杀蛔、蛲虫。 7.《本草述》:治喉痹。 8.《本草求原》:治蓄血,血淋。 9.《随息居饮食谱》:治疗疽。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