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管综合征推拿法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9.1K

小结

本推拿疗法一般适用于:肌肉萎缩、麻木、皮肤干燥、压痛、意识障碍、肿块、灼痛、虫行、发凉、甲脆、皮肤薄、皮肤光亮、皮肤色白、皮肤肿胀、酸胀、夜间加重、爪甲无华、踝管综合征、结节、疲劳。

踝管综合征(Tarsal Tunnel Syndrome)是指踝管内容积减少或压力增高,使胫后神经在踝管内受压而引起以内踝后疼痛不适、足底和跟部内侧感觉异常,压迫跖管时症状加重,行走困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本病临床上不易引起注意,常易误诊,好发于男性,尤其是经常运动的青壮年或者从事体力劳动者。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

1.治法 舒筋活血,散瘀消肿。 2.手法 㨰法、按法、揉法、弹拨法、摩法、推法、拔伸法、摇法、擦法。 3.取穴与部位 三阴交、太溪、照海、涌泉、小腿内后侧、内踝后部、足弓内侧面。 4.操作 (1)㨰揉内踝部 患者仰卧,患肢外旋,医者用㨰法、按揉法在小腿内侧、内踝部及足弓内侧面施术,手法宜轻柔缓和,时间约5分钟,以舒筋通络。 (2)按揉穴位 医者用拇指按揉三阴交、太溪、照海、涌泉等穴,以酸胀为度,时间约3分钟,以活血通络。 (3)弹拨经筋 医者在内踝后部沿肌腱走行方向垂直进行轻柔弹拨,时间约2分钟,以松解粘连。 (4)摩推踝管部 医者先在踝管部用掌摩法施术,时间约3分钟,以散瘀消肿;然后用拇指自踝管部向小腿单方向推挤8~10次,以舒筋理筋。 (5)拔伸摇踝 医者一手托住患侧足跟部,另一手握足趾部做牵引拔伸,在拔伸的同时轻轻摇动踝关节,并配合足部背伸、跖屈、内翻及外翻被动运动,重复3~5次,以舒筋通络。 (6)擦踝管部 医者用擦法在踝管部沿肌腱方向施术,以透热为度,以温经通络。

来源

1.先天解剖异常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外展肌肥大、副外展肌、跟骨外翻畸形、跟距骨间异常纤维束带存在、扁平足等致踝管有效容积变小,均为踝管综合征的易发因素。 2.损伤 (1)骨或关节外伤 胫骨远端骨折、踝关节扭伤或挤压伤、关节固定术后、跟骨骨折、创伤后水肿和后期纤维化,造成胫后神经在踝管内粘连。 (2)踝内侧软组织慢性损伤 长期行走、蹲姿可使屈肌支持带增厚,跑跳过多使足过度跖屈和背伸活动而致踝管内软组织损伤,踝管内肌腱肿胀、纤维化,肌腱腱鞘炎,胫后静脉瘀血,血栓栓塞性静脉炎,静脉曲张,肉芽肿性动脉炎,外展肌水肿、肥大和增生,也可使局部神经水肿、神经外膜纤维化,使踝管相对狭窄,管内压力增高,刺激和压迫胫后神经及血管而致踝管综合征。 3.肿瘤 如踝内侧及邻近部位的脂肪瘤、腱鞘囊肿、胫动脉瘤、胫静脉瘤、神经和骨关节的相关肿瘤等,可直接或间接压迫胫后神经。 4.其他 妊娠、高脂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心力衰竭、筋膜室综合征,可诱发神经卡压。高度肥胖者,一定条件下,脂肪可突入踝管导致踝管容积变小,压迫胫后神经。中医学认为,内踝为足三阴经筋所过,由于寒湿淫筋,风邪袭肌,痹阻经络;或足跗用力不当,跗管劳损,经筋牵抻过度,气血瘀滞,跗管肿胀,经筋受阻,筋拘黏结,故作肿痛,发为本病。

鉴别

1.跖痛症 多见于30岁左右的女性,尤其好发于穿尖头高跟鞋者。最早可见前足掌部疼痛、灼痛或束紧感,严重者疼痛可累及足趾或小腿,一般在更换平底鞋后可缓解。 2.痛风性关节炎 多见于男性,初发时多在第一跖趾关节,发病急骤,疼痛剧烈,压痛明显,局部皮肤有红肿,间歇期无任何症状,发作期血尿酸可增高,慢性患者X线检查可见关节面附近有虫蚀样阴影。 3.类风湿关节炎 多见于女性,局部表现为足部疼痛,行走时疼痛加重,跖趾关节最易受累。晚期可出现前足畸形,如尖足、足内翻、足外翻等,红细胞沉降率增快,X线检查可见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疏松、关节破坏及脱位等。

各家论述

1.病史 有足踝部外伤史。 2.症状 (1)早期在站立过久或步行过多时,内踝后方出现酸胀不适,但休息后症状消失,踝关节比以前容易出现疲劳。随着病情发展,以上症状更加明显,并且可以出现足底的灼痛、麻木或蚁行感,夜间加重,起床后减轻。在分裂韧带的远端,足底内侧的皮肤发白、发凉,血管搏动减弱。 (2)后期足趾的皮肤可出现干燥、肿胀、发亮、变薄、指甲失泽、变脆等神经营养不良的现象,亦可有足底肌肉的萎缩。 3.体征 (1)压痛 叩击或压迫踝管处可使疼痛加重。 (2)感觉障碍 足底感觉减退或消失。其范围:内侧神经受压者表现为内三个半趾、跖骨部;外侧神经为外侧一个半趾;足跟支为足跟内侧,两点辨别能力明显降低。 (3)其他 内踝后方可触及棱形肿块或小结节。 (4)特殊检查 足外翻试验阳性,足背伸试验阳性,止血带试验阳性。 4.辅助检查 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少数患者可见距骨、跟骨内侧有骨刺形成。肌电图检查可显示跖侧神经传导异常。MRI可以发现占位性病变或静脉曲张。

临床应用

1.本病以足底跖侧疼痛、麻木,按压踝管时症状加重为诊断要点,配合肌电图检查可明确诊断。 2.缓解踝管内压力是临床取效的关键,重点施术部位应在踝管部。

备注

1.踝管 踝管位于内踝的后下方,是小腿后深层骨性纤维性筋膜鞘的延续,由屈肌支持带、内踝、距骨、跟骨、三角韧带和跟腱围成的骨性纤维性管道。踝管是一个缺乏弹性的骨纤维管,由后向前下方走行,由一顶、一底两个口构成,并形成一个约90°的弯曲。两个口分别是上口(入口)和下口(出口)​。顶为屈肌支持带,起自内踝后下方,止于跟骨结节内侧面;其底为跟骨内侧面,由距骨、跟骨、三角韧带、关节囊和下关节的相应部分组成。上口由屈肌支持带上缘及其周围结构组成;下口由屈肌支持带下缘及其周围结构组成。 2.踝管内容物 屈肌支持带向深面被三个纤维隔分为四个骨纤维管,由前向后依次为:①胫骨后肌腱及腱鞘; ②趾长屈肌腱及腱鞘; ③胫后动、静脉及胫神经; ④长屈肌腱及腱鞘。 3.胫后神经及其分支 胫后神经自小腿后内侧,腓肠肌与小腿深层肌之间穿出,后进入踝管内,一般呈圆形,直径5~6mm,分为跟支内侧神经、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三支。跖内侧神经,沿外展㨰肌上缘行进,最后在外展㨰肌筋膜纤维管通过,支配外展㨰肌、5个屈趾短肌、第一蚓状肌、屈㨰屈趾肌及内侧3个半足趾的感觉;跖外侧支潜入外展㨰肌深面,通过屈㨰长肌腱旁纤维弓,然后经过足跖面,支配跖方肌、外展小趾肌和外侧的一个半足趾的感觉。胫后神经在踝管内受压,出踝管后亦可在外展肌筋膜纤维弓使跖内侧和跖外侧神经受压。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