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球孢子菌病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白细胞增多、肠炎、腹水、恶心、乏力、腹痛、肝肿、高热、呼吸困难、倦怠、咳嗽、咳痰、溃疡、淋巴结肿、呕吐、脾肿、痰中带血、胸痛。
治法
伊曲康唑、氟康唑均可选用。建议使用伊曲康唑6-12个月。必要时可用两性霉素 B。
临床表现
1.慢性肺副球孢子菌病 肺是最常见的感染初发部位,但大部分正常人肺感染后不产生任何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发展成慢性肺部感染或急性播散性感染,慢性肺球孢子菌病多数起病隐匿。症状有发热、盗汗、不适、咳痰、消瘦和咯血等。 2.皮肤黏膜副球孢子菌病 口腔和鼻黏膜是最常见的累及部位,包括齿龈、舌、唇和腭部出现疼痛性溃疡,可影响进食。腭和鼻中隔可因溃疡而穿孔,喉部可因溃疡和瘢痕形成而嘶哑。皮肤累及多见于口周和鼻周。开始为丘疹和结节,数周或数月后形成边缘隆起的斑块,表面可呈疣状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尤以颈部淋巴结肿大常见,可破溃形成瘘管并排出脓液。 3.播散性副球孢子菌病 病原菌经血液循环和淋巴播散可导致全身广泛的感染,包括大肠和小肠的结节溃疡性损害。肝、脾、肾上腺受累或出现骨髓炎、关节炎、脑膜炎和脑灶性损害等。
检查
1.真菌检查 (1)脓液、痰、皮肤黏膜损害刮取物、淋巴结抽吸物等加10% KOH,镜下可见单芽或多芽孢子。以子细胞与母细胞大小相差悬殊、母细胞呈球形、多个子细胞附于其上呈水手轮状为典型,具诊断意义。 (2)培养,培养成双相型,25℃时见白色羊毛状菌落。37℃血琼脂为酵母样菌落。外抗原试验可快速鉴定。 2.血清学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绝大多数患者呈阳性,注意与芽生菌病、孢子丝菌病和组织胞浆菌病有交叉反应。免疫扩散试验绝大多数患者为阳性,偶与组织胞浆菌病有交叉反应。 3.组织病理组织病理主要为化脓性肉芽肿,有多核白细胞浸润,水手状轮大孢子具特征性。
病因
副球孢子菌病是由巴西副球孢子菌引起的皮肤黏膜、淋巴结和内脏器官的进行性真菌病。本病仅在中南美洲散在流行,以20-50岁男性常见,尤其多见于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及巴西的咖啡工人。尽管副球孢子菌病不是一个很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有时也发生于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免疫受损患者。巴西副球孢子菌在自然界的特定场所还不清楚,推测是以真菌形式存在于泥土中,人体通过吸入孢子感染。孢子在肺内37℃时转变成侵袭型酵母菌,可经血流及淋巴向其他部位播散。患者大多预后良好,只有少数病例发展成播散性感染。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