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紫癜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小儿、紫癜、鼻出血、鼻衄、便血、齿衄、腹痛、关节痛、面苍白、尿血、呕吐、呕血、皮下出血、舌瘀斑、舌瘀点、牙龈出血、瘀斑、瘀点。
治法
辩证论治 辨证要点 根据起病、病程、紫癜颜色等辨虚实。起病急、病程短,紫癜颜色较鲜明者多属实,起病缓,病情反复,病程缠绵,紫癜颜色较淡者多属虚。伴有发热、恶风、咽红等风热表证者为风热伤络,伴有烦闹口渴,便秘尿赤,甚则鼻衄、齿衄、便血、尿血者为血热妄行,伴有神疲乏力,头晕心悸,食欲不振者为气不摄血,伴有低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者为阴虚火炎。要注意判断病情的轻重。以出血量的多少及是否伴有肾脏损害或颅内出血等作为判断轻重的依据。凡出血量较少者为轻症,出血严重伴大量便血、血尿、明显蛋白尿,或头痛、昏迷、抽搐等均为重症。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实证以清热凉血为主,虚证以益气摄血、滋阴降火为主。临证须注意证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或同时并见。治疗时宜分清主次,统筹兼顾。 分证论治 1.风热伤络 证候:起病较急,全身皮肤紫癜散发,尤以下肢及臀部居多,呈对称分布,色泽鲜红,大小不一,或伴痒感,可有发热、腹痛、关节肿痛、尿血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散邪。 2.血热妄行 证候:起病较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色泽鲜红,或伴鼻衄、齿衄、呕血、便血、尿血,血色鲜红或紫红。同时并见心烦、口渴、便秘,或伴腹痛,或有发热,舌红,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3.气不摄血 证候:发病缓慢,病程迁延,紫癜反复出现,瘀斑、瘀点颜色淡紫,常有鼻衄、齿衄,面色苍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头晕心慌,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摄血。 4.阴虚火炎证候:紫癜时发时止,鼻衄齿衄,血色鲜红,低热盗汗,心烦少寐,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光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临床表现
临床以小儿的皮肤黏膜出现鲜红色出血点或紫色瘀点、瘀斑等为特征的小儿血溢病。
病因
因禀质不耐,或食物、药物等过敏,血热邪毒伤损血络,或阴虚火旺、脾不统血,血溢于脉外所致。
疾病预后
小儿紫癜,中医病名。亦称紫斑,以血液溢于皮肤、粘膜之下,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为其临床特征,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常伴鼻衄、齿衄,甚则呕血、便血、尿血。本病属血证范畴,中医古籍中所记载的"葡萄疫"、"肌衄"、"斑毒"等病证,与本病有相似之处。本病包括西医学的过敏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发病年龄多为3-14岁,尤以学龄儿童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春季发病较多。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年龄多为2-5岁,男女发病无差异,其死亡率约1%,主要致死原因为颅内出血。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