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怯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初生、虚弱、矮小、唇白、乏力、肌肤不温、甲淡白、甲软、筋脉弛缓、惊惕、面白、面色无华、皮薄、皮肤光亮、神疲、声低、水肿、体重下降、无力、消瘦、肢软。
治法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胎怯有五脏不足之区别,肺虚者气弱声低,皮肤薄弱,胎毛细软,心虚者神萎面觥,唇甲淡白,虚里动疾,肝虚者筋弛肢软,目无神采,时有惊惕,脾虚者肌肉瘠薄,萎软无力,吮乳量少,肾虚者形体瘦小,肌肤不温,骨弱肢柔,指甲软短。 治疗原则 胎怯属初生儿内伤疾病,可采用脏腑辨证分别论治。因肾脾两虚是其主要病理机制,治疗当以补肾培元为本,促进患儿迅速生长发育。临证可根据其不同证型,分别采取益肾充髓、补肾温阳、补气养血、温运脾阳等治则。亦可根据证情需要,给予脾肾并补。初生小儿脾肾薄弱,补益同时当佐以助运,以防呆滞。药物治疗同时应加强护理,才能提高疗效。胎怯患儿已有合并症者,应遵从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合并症证情重时,先治合并症,同时要顾及小儿体质薄弱、正气亏虚的特点。合并症好转后,及时转以培元治本为主。 证治分类 1)肾精薄弱 证候:体短形瘦,头大囟张,头发稀黄,耳壳软,哭声低微,肌肤不温,指甲软短,骨弱肢柔,或有先天性缺损畸形,指纹淡。 分析:肾精薄弱,元阳未充。肾主胞胎,主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故形体、肢骨、耳窍等均示肾精禀赋不足之象。 治法:益精充髓。补肾温阳。 方药:补肾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紫河车、熟地、枸杞子、杜仲、鹿角胶、肉苁蓉、茯苓、山药。 2)脾肾两虚 证候:啼哭无力,多卧少动,皮肤干皱,肌肉瘠薄,四肢不温,吮乳乏力,呛乳溢乳,哽气多哕,腹胀腹泻,甚而水肿,指纹淡。 分析:脾肾两虚,运化无力。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脾胃虚弱故吮乳无力,肌瘦倦怠,吐泻为脾胃升降失调之象,气血生化乏源故皮肤干皱不泽,唇指色淡,脾阳不振,气滞则腹胀,水停则水肿,阳虚失煦则四肢欠温。 治法:健脾益肾,温运脾阳。 方药:保元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肉桂、干姜。 其他疗法 1.中成药剂 生脉饮注射液每次一支,加入10%葡萄糖液20m L中静脉滴注,1日1次。用于气弱欲绝者。 2.西医疗法 发生青紫及呼吸困难时给予吸氧,生后前3天给予维生素K1可防止出血,生后第3天可给予复合维生素B及维生素C,生后第10天可给浓缩鱼肝油滴剂。并发低血钙抽搐者,立即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合并吸人性肺炎及其他感染时,及时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临床表现
临床以婴儿出生后形体瘦小,体重低于2500g,身长小于45cm,伴见吮乳无力,面色无华,毛发不生,肌肉瘠薄,精神萎软,气弱声低等为特征的新生儿病。
病因
因胎禀不足或早产,胎儿失养所致。
疾病预后
胎儿的生长发育与胎儿在胞宫内所受气血的供养有关,胎怯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肾、脾。肾精薄弱与脾肾两虚为主要病因。发病机理为化源未充,濡养不足,肾脾两虚。
预防
做好产前检查,密切观察胎儿生长情况。积极治疗严重妊娠反应,预防妊娠中毒症,纠正孕母贫血,劳逸结合,避免感染。胎儿期发现胎萎不长者,可由孕母服药补肾培元,促进胎儿宫内发育。
备注
胎怯,中医病名。是指初生儿体重低下,身材矮小,脏腑形气均未充实的一种病证。出生时的低体重不仅对体格发育有很大影响,还将影响小儿的智能发育。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低出生体重儿,包括早产儿与小于胎龄儿。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