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痹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4W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痹证、肌痛、多发性肌炎、四气太阴、太阴湿土、丑未湿土、皮肌炎、丘疹、重症肌无力、便溏、不能举、发热、乏力、高热、寒战、红斑、呼吸困难、肌肤麻木、肌肉麻木、肌肉肿痛、肌软、肌萎、倦怠、口渴、鳞屑、麻木、尿赤、气促、色素沉着、酸痛、吞咽困难、脱屑、痿软、无力、行步困难、行动迟缓、压痛、言语困难、咽干、咽痛、硬结、运动障碍、紫斑。

治法

辨证治疗 毒热入络证 证候:肌肉疼痛,手不可触,或肌肉肿痛,可见肌肉无力并见皮肤散在红斑,皮疹以眼睑周围和胸背部为多,色多红紫。或伴有发热恶寒、关节酸痛,或高热口渴、心烦躁动,或口苦咽干、大便噪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洪大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通络 方药:清热地黄汤加味。水牛角20克生地50克赤、白芍各25克牡丹皮15克葛根25克板蓝根25克土茯苓25克丝瓜络15克 方解:方中水牛角、板蓝根清热解毒,配土茯苓解湿热之毒,赤白芍、牡丹皮凉血活血,生地黄凉血滋阴除痹,葛根解肌清热,丝瓜络通络。 加减法:若热甚者加黄柏、连翘,表虚者加生黄芪。 湿热阻络证 证候:肌肉酸痛肿胀,四肢沉重,抬举无力,身热不扬,汗出粘滞,食欲不振,胸脘痞闷,面色虚浮,二便不调,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降湿,解肌通络。 方药:当归拈痛汤加减。羌活15克人参15克苦参25克升麻10克葛根25克苍术15克炙甘草15克黄芩15克茵陈15克防风15克当归15克知母15克泽泻15克猪苓15克白术15克 方解:方中苦参、黄芩、茵陈、知母等配泽泻、猪苓清热利湿,用葛根、升麻解肌清热,苍术、白术、甘草健脾以养肌,羌活、防风祛风胜湿兼助脾之升机,并有祛邪达表之用,当归活血养血通络。诸药相伍有清热除湿通络解肌之功。 寒湿痹阻证 证候:肌肉酸胀、疼痛、麻木不仁,四肢萎弱无力,每遇寒肢端发凉变色疼痛,伴有晨寒身重,关节肿痛,舌淡苔白腻,或舌有齿痕脉沉细,或濡缓。 治法:散寒祛湿,解肌通络。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薏苡仁25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炙麻黄5克桂枝25克羌活15克独活15克防风15克川乌5克苍术25克甘草15克干姜15克 方解:方中当归、川芎养血通经活络,配薏苡仁、苍术祛湿蠲痹,用麻黄、桂枝、羌活、独活,防风散寒祛风,川乌、生姜湿痹散寒。 本方治疗肌痹初期,寒胜于湿者。 加减法:若湿重于寒者加木瓜15克、防已15克、蚕砂15克、土茯苓25克,去麻黄、川乌、羌活、独活。 脾肾两虚证 证候:肌肉萎缩、麻木不仁、松弛无力,四肢怠惰,手足不遂,或面色萎黄,或面色晄白,身体消瘦,脘腹胀闷,吞咽不利,毛发稀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或弱。 治法:温补脾肾,益气血通络。 方药:右归丸加减。熟地25克山药25克山萸肉15克枸杞子15克杜仲15克菟丝子15克制附子15克肉桂15克当归15克鹿角胶15克 方解:方中熟地、山萸肉、枸杞、菟丝子补肾,杜仲壮骨强筋,山药健脾,当归、鹿角胶养血通络,附子、肉桂壮阳,阳壮则生机自强,精微物质得生,肌肉得以温养。 加减法:肌痹日久肌肉萎缩、无力明显时,加黄芪、党参,肉桂改为桂枝。

临床表现

临床以对称性近端肌肉乏力、疼痛、麻木,或有肌肉萎缩,伴见眼睑等部位紫红色斑等为特征的肢体痹病。

None

肉痹

病因

因热毒与痰湿郁于肌腠,滞留不去,肌肤失养所致。

疾病预后

肌痹为五体痹之一,凡风寒湿、热毒等邪侵淫肌肉,闭阻脉络,气滞血瘀,出现一处或多处肌肉疼痛,麻木不仁,甚至肌肉萎缩,疲软无力,手足不随,谓之肌痹。肌痹主要包括多发性肌炎、皮肌炎,重症肌无力、流感病毒引起的肌炎,或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病。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