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痹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3W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痹证、皮痛、二气少阴、抗核抗体阳性、类风湿因子升高、免疫球蛋白升高、少阴君火、血沉加快、子午君火、心悸、遗精、硬皮病、恶寒、发热、浮肿、腹胀、关节酸痛、纳呆、纳少、呕吐、气喘、气短、屈伸不利、头痛、吞咽困难、萎缩、心痛、胸闷、胸闷气短、阳痿、阳痿遗精、月经不调。

治法

1.寒湿痹阻证 证候:皮肤紧张而肿,或略高于正常皮肤;皮肤不温,肢冷恶寒,遇寒加重,遇热减轻,肤色淡黄,关节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常伴有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紧等。皮肤紧张略有肿胀、肤冷肢寒、舌淡苔白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则:祛风散寒,除湿通络。若舌苔厚腻湿胜者,加苡仁、苍术;皮肤晦暗者加丹参;关节疼痛者加威灵仙、海风藤。 2.湿热痹阻证 证候:皮肤紧张而肿,肤色略红或紫红,触之而热,或皮肤疼痛。身热不渴,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皮肤紧张红肿而热、身热、舌红苔黄腻是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则:清热除湿,佐以通络。发热者加柴胡、黄芩;肢体疼痛者加忍冬藤;口渴加天花粉;舌体暗红加川芎、丹参。 3.气血亏虚证 证候:皮肤紧硬,肤色淡黄,局部毛发稀疏或全无;或皮肤萎缩而薄,肌肉削瘦,肌肤麻木不仁;周身乏力,头晕目眩,声怯气短,面色不华,爪甲不荣,唇舌色淡,舌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皮肤硬而薄、以及全身气血不足诸症为本证辨证要点。 治则:益气养血,佐以通络。头晕目眩者加柴胡、升麻;肌肤麻木者加丝瓜络;肌肉削瘦明显加山药;纳少加炒山楂、炒麦芽;不寐加炒枣仁、首乌藤。 4.痰阻血瘀证 证候:皮肤坚硬如革,捏之不起,肤色暗滞,肌肉削瘦,关节疼痛强直或畸形,屈伸不利,胸背紧束,转侧仰俯不便,吞咽困难,胸痹心痛,妇女月经不调,舌质暗,有瘀斑、瘀点,苔厚腻,脉滑细。皮肤坚硬如革、捏之不起、肤色暗滞、舌暗等为本证辨证要点。 治则:活血化瘀,祛痰通络。若关节痛甚加用青风藤;肢冷肤寒者加制附片、桂枝;肌肉削瘦者加黄芪、山药;吞咽困难者加苏梗、枳壳;胸痹心痛加薤白、元胡。 5.脾肾阳虚证 证候:皮肤坚硬,皮薄如纸,肌肉削瘦,精神倦怠,毛发脱落,肢冷形寒,面色晄白,腹痛泄泻,腰膝酸软,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脉沉细无力。皮肤坚硬而薄、肌肉削瘦、肢冷肤寒是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则:补益脾肾,温阳散寒。

临床表现

临床以局部或全身皮肤进行性肿硬、萎缩,严重者可累及脏腑等为特征的痹病。

检查

皮痹是以皮肤浮肿,继之皮肤变硬、萎缩为主要症状,是五体痹之一。皮痹临床上除有皮肤损害的表现外,还常伴有肌肉、关节及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本病发病年龄以20-50岁为多,女性多于男性。本病临床表现轻重程度有很大差异。轻者皮肤病变局限,皮肤呈片状、点状或条状损害,皮肤颜色呈淡紫色或似象牙色,继之变硬、萎缩。重者皮肤病变广泛,四肢、胸颈、面部皮肤均可累及,皮肤坚硬如革,表面有蜡样光泽,不能捏起,手指伸屈受限,面无表情,张口不利,眼睑不和,胸背如裹,后期皮肤萎缩变薄。若累及脏腑可见吞咽困难、腹胀纳呆、胸闷气短、心悸心痛等症。

病因

因营卫不和,风寒湿邪或热毒乘虚凝结皮肤,淤阻经络,或内舍于脏腑所致。

疾病预后

皮痹,名中医病证。以局部或全身皮肤进行性肿硬、萎缩,严重者可累及脏腑为主要表现的痹病类疾病。出《素问·痹论》。 《张氏医通》卷六:"皮痹者,即寒痹也。邪在皮毛,瘾疹风疮,搔之不痛,初起皮中如虫行状。"多因脾肾阳虚,卫不能外固,风寒湿邪乘虚郁留,经络气血痹阻,营卫失调而成。治宜温经助阳,祛风散寒,调合营卫。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