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枝
小结
本品为冷门中药本草,可用于:丹毒、疔疮、风湿痹痛、风疹、黄疸、尿浊、龋齿、瘙痒、尿淋、牙龈肿痛。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解毒消肿。主风湿痹痛,小便淋浊,黄疸,风疹瘙痒,疔疮,丹毒,龋齿,龈肿。
性味
苦;性寒。
归经
胃;肝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克。 外用:适量,煎水含漱;或熏洗。
别名
杨柳条、柳条。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枝条。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lixbabylonica L.采收和储藏:春季摘取嫩树枝条,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乔木,高可达18m,树冠开展疏散。树皮灰黑色,不规则开裂;枝细,下垂,无毛。芽线形,先端急尖。叶狭披针形,长9-16cm,宽0.5-1.5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锯齿;叶柄长(3-)5-10mm,有短柔毛;托叶仅生在萌发枝上。花序先叶或与叶同时开放;雄花序长1.5-3cm,有短梗,轴有毛;雄蕊2,花药红黄色;苞片披针形,外面有毛;腺体2;雌花序长达2-5cm,有梗,基部有3-4小叶,轴有毛;子房椭圆形,无柄或近无柄,花柱短,柱头2-4深裂;苞片披针形,外面有毛;腺体有1.蒴果长3-4月,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耐水湿,也能生于旱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及黄河流域,其他各地均有栽培。
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不耐荫,较耐寒,耐湿性强,短期淹水没顶不致死亡,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活的壤土或石灰石性土壤生长为宜。栽培技术:用种子和扦插繁殖。可以用种子繁殖培育新品克服长期无性繁殖而引起的植株早衰现象,并可增强抗病能力,随采随播。扦插繁殖为主,春、秋季均可扦插。春季在萌芽前,秋季在落叶后,选2-3年生,直径0.8-1.5cm,长15-20cm的插条,按行株距30cm×20cm扦插育苗;或按行株距2m×20cm或3m×2m开穴,扦插造林。田间管理:生长期间以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及时去萌蘖,追施氮肥,清除杂草,秋季落叶后进行冬剪,提高分枝点。病虫害防治:病害有锈病,虫害有光肩星牛、柳瘿蚊、杨扇舟蛾、柳九星叶䖬、柳毒蛾、柳金花虫等。
性状
性状鉴别: 嫩枝圆柱形,直径5-10mm,表面微有纵皱纹,黄色。节间长0.5-5cm,上有交叉排列的芽或残留的三角形瘢痕。质脆易断,断面不平坦,皮部薄而浅棕色,木部宽而黄白色,中央有黄白色髓部。气微,味微苦、涩。显微鉴别: 枝横切面: 表皮为1列细胞,外被较厚角质层,较粗的枝可见木栓层。皮层明显,中柱鞘部位可见纤维束群,老枝为断续排列的环状,韧皮部宽广,有纤维束散在,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占绝大部分,导管常单个或1-3个相连。中央髓部发达,由大型薄壁细胞组成。皮层和韧皮部薄壁细胞中有草酸钙簇晶和方晶。
化学成分
木质部含水杨甙(Salicin)
药理作用
水杨甙与稀盐酸或硫酸共煮可水解为水杨甙元(Saligenin或 Salicylalcohol)及葡萄糖。水杨甙可作苦味剂(局部作用于胃),吸收后部分变为水杨酸(解热止痛),随即很快水解。由于水杨甙转变为水杨酸之程度不恒定,故临床上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水杨甙元4-10%浓度可作局部麻醉用,几乎无毒。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治小儿一日五日寒热,煮柳枝浴之。 2.《日华子本草》:可消食。 3.《滇南本草图说》:主治血凝气滞,风寒外束;小儿痘症,有乌头陷顶,浆升不起者,煎服或浴之。 4.《纲目》:煎服,治黄痘,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 5.《得配本草》:去风热,除湿痹。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