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病变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周围神经痛、虫行、刺痛、发热、肌肉麻木、肌萎、麻木、疼痛、意识障碍、灼痛。
治法
西医治疗⒈病因治疗:中毒引起者应立即阻止毒物进入人体,脱离中毒环境及毒性物质。由药物引起者,原则上应尽快停药。总之应积极采取措施去除病因。⒉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各种原因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炎都可使用大剂量 B族维生素,vit B1、B6、B12,重症病例使用 ATP,辅酶 A。疼痛明显者使用止痛剂、镇静剂,如卡马西平等。有炎性脱髓鞘病变都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也可使用血管扩张剂烟酸(50-100mg/次),地巴唑5-10mg/次。⒊加强护理:肢体保持功能位,勤翻身以防止褥疮及肺内感染。⒋恢复期:功能锻炼、针灸、按摩、理疗。预防相关药物:维生素B1 、维生素B6、三磷酸腺苷、辅酶 A、烟酸中医治疗周围神经炎属于中医"脉痹"范畴。脉痹是以正气不足,六淫杂至,侵袭血脉,致血液凝涩,脉道闭阻,而引起的以肢体疼痛、皮肤不仁、皮色黯黑或苍白、脉搏微弱或无脉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因于湿热者多发于夏季,由于寒湿或阳虚而致者则好发于冬季。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多,老年次之,幼小一般不发病,特别差异不大。脉痹一名,始见于。继后,血气痹阻与经脉痹阻相关,故血痹与脉痹类同。后世医籍虽有论及脉痹者,但均未将其正式列为病种,更缺乏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等方面的系统论述。从临床实践看,脉痹作为病种并不少见,故将其列为病种之一。凡以血脉瘀滞为主要病证者,均应属本病。症状分型:⒈风寒阻络证证候:肢体胀痛,骨节胀痛,骨节酸痛,皮肤或脉络青紫,周身沉重乏力,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以肢体胀痛、皮肤青紫、恶寒、发热为本证诊断要点。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⒉阳虚寒凝证证候:患肢或肢端麻木、发凉、胀痛,局部皮肤温度降低且皮色苍白或青紫、潮红,遇冷或冬季加重,得温则减,或行动后肢体胀痛、抽搐,静息后缓解,趺阳脉或太溪脉搏动微弱,或患肢现游走性条索状肿物,舌淡苔白滑,脉沉细。以患肢胀痛、发凉、皮色苍白或青紫为本证诊断要点。治法:温阳散寒,解凝宣痹。⒊寒凝血瘀证证候:患肢发凉、麻木、疼痛较甚,日较夜重,皮肤苍白或潮红、紫瘀,甚至皮肤干燥脱屑、破裂,汗毛脱落,少汗或无汗,指(趾)甲增厚、脆硬、变形,肌肉萎缩,顽麻不仁,趺阳脉或太溪脉搏动消失,舌质紫瘀苔薄白,脉沉涩。以患肢疼痛、皮肤变色、肌肉萎缩、趺阳脉或太溪脉搏动消失为本证诊断要点。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痹。⒋气郁血瘀证证候:情绪激动或稍事活动,则现肢体皮色苍白或青紫、潮红,肢体胀满,胸胁痞满而痛,太息,纳呆,大便不调,日久肢体肿痛、皮色紫红加重,或午后潮热,月经不调,经行腹痛而有血块,舌紫瘀,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涩。以患肢胀痛、皮色苍白、青紫、潮红阵作,情绪激动或稍事活动则发作或加重为本证诊断要点。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散瘀。⒌湿热瘀结证证候,患肢喜冷怕热、沉重、疲软、肿胀剧痛,患处络脉红热灼痛,或有索条状物,按之则痛,或肢端溃烂、流黄水,身热口渴不欲饮,胸闷,纳呆,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滑数。以患肢喜冷怕热、或络脉红热灼痛、或肢端溃烂流黄水为本证诊断要点。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消瘀。⒍痰浊瘀阻证证候:患肢肿胀、顽麻、疼痛、发凉,皮色暗滞或见核硬结,头晕头重,胸闷脘痞,纳呆,泛吐痰涎,久病而形体不瘦,舌胖色暗,或见瘀斑,苔白腻,脉沉弦滑。以患肢肿胀、顽麻、疼痛、皮色暗滞,形体不瘦,舌胖色暗苔白腻为本证诊断要点。治法:豁痰散结,活血祛瘀。⒎阴虚内热证证候:肢体酸痛,关节灼痛,皮肤潮红,低热或午后潮热,盗汗,头晕,耳鸣,失眠,视力障碍,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数细。以肢体酸痛、关节灼痛、皮色潮红、低热、舌红少苔为辨证依据。治法:养阴清热,活血通痹。⒏气血两虚证证候:患肢酸软、顽麻、掣痛、皮色苍白无泽,肌肉萎缩,肌肤干燥脱屑,或创面色淡红,久不愈合,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自汗,四肢乏力,头昏,眼花,心悸,气短,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以肢体酸软而疼痛、肌肉萎缩、肌肤干燥脱屑、面色萎黄、肢端肿胀为本证诊断要点。治法:益气养血,活血通痹。⒐脾肾阳虚证证候:肢体冷痛,腰膝酸软,手足逆冷,皮色晦暗或青紫、瘀斑,肌肤萎缩或皮肤增厚,畏寒,神疲乏力,面色苍白,食少,大便稀溏,小便多,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或脉微欲绝。以肢体冷痛,皮色晦暗、畏寒为本证诊断要点。治法:温补脾肾,散寒活血。
临床表现
临床上周围神经病变,最常累及的有股神经、坐骨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等。早期症状以感觉障碍为主,但电生理检查往往呈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均有累及。临床呈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下肢症状较上肢多见。感觉异常有麻木、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感觉,往往从远端脚趾上行可达膝上,患者有穿袜子与戴手套样感觉。感觉障碍严重的病例可出现下肢关节病及溃疡。痛呈刺痛、灼痛、钻凿痛,似乎在骨髓深部作痛,有时剧疼如截肢痛呈昼轻夜重。有时有触觉过敏,甚则不忍棉被之压,须把被子支撑起来。当运动神经累及时,肌力常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晚期有营养不良性肌萎缩。周围神经病变可双侧,可单侧,可对称,可不对称,但以双侧对称性者多见。周围神经病变在体征方面有: (1)跟腱反射、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2)震动觉减弱或消失; (3)位置觉减弱或消失,尤以深感觉减退为明显。
病因
周围神经病变,是由感觉丧失,肌肉无力与萎缩,腱反射的减退以及血管运动症状,单独地或以任何组合方式形成的综合征。疾病可单独影响一支神经(单一周围神经病变),或不同区域内的2支或多支神经(多发的单一周围神经病变),或同时影响许多支神经(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主要受到损害的可能是轴索(例如,见于糖尿病,莱姆病,尿毒症或各种中毒),或是髓鞘或施万细胞(例如,见于急性或慢性炎症性多发性神经病变,脑白质营养不良症或吉兰-巴雷综合征).小的无髓鞘或有髓鞘纤维受到损害时主要引起温度觉和痛觉丧失;大的有髓鞘纤维受到损害时则造成运动或本体觉的障碍.有些神经病变(例如,铅中毒,氨苯砜中毒,蜱传播病,卟啉病,吉兰-巴雷综合征)主要累及运动纤维;另一些(例如,癌肿引起的后根神经炎,麻风,艾滋病,糖尿病或慢性维生素B6中毒)则主要影响后根神经节或感觉纤维,产生感觉症状.偶尔,颅神经也可一起被累及(例如,吉兰-巴雷综合征,莱姆病,糖尿病,白喉).掌握周围神经受损的具体方式能帮助临床医生判断其病因。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