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补心针灸方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7.7K

小结

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口唇青紫、面色白、面色青紫、气短、气虚、舌质胖、畏寒、胸痹心痛、阳虚、自汗、动辄加重、脉沉弱、脉结代、脉虚弱无力、舌质淡、舌质紫黯、苔白滑、肢冷、温补心阳、心悸。

内关郄门膻中心俞气海

材料获取与鉴别


温心阳,益心气。主治心悸、气短、胸痹心痛。气虚者兼气短、自汗,活动后加重,面色[插图]白,舌质淡,脉虚弱无力。阳虚者在上述基础上更有畏寒肢冷,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舌体胖大或紫暗,苔白滑,脉沉弱或结代。

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可灸。

各家论述

宗气积于胸中,贯心脉而行呼吸。心主血脉,肺主气,行呼吸。通过宗气的作用,使心与肺在生理上相互支持,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心气虚必导致肺气虚,肺气虚必导致心气虚,故心悸与气短常常并见。气虚则不耐劳作,动则诸症益盛。气不摄津则自汗。心阳虚则生内寒,寒主收引,血行不畅,痹阻于心则胸痹心痛,见于脉则结代,瘀于唇舌,则唇舌紫暗。阳虚则水泛,故亦可见舌质淡舌体胖大、甚则边有齿痕,气虚无以运血养颜,故见面色[插图]白。畏寒肢冷为阳虚的典型症状。气短乏力、面白舌淡又为气虚的典型症状。内关、郄门:同属手厥阴心包经,二穴同经组合,配合补法或温灸可加强温心阳补心气之功。从临床看,凡血脉方面的疾病,心包经的腧穴优于心经腧穴,特别是在“气至病所”方面表现尤为捷速。膻中、心俞:膻中为心包募穴,​《针灸甲乙经》谓:​“唾喘短气不得息,口不能言,膻中主之。​”与心俞相伍,前后呼应,从局部治心疾。气海:​《针灸大成》谓之“男子生气之海”​。本穴为元气汇集之地,有补气温阳的双重作用,故心气虚、心阳虚皆可用之。此外,此穴又具有行气之功,气虚则易生郁滞,补气海既可益元补气,又可温通心脉。

临床应用

1.心悸、气短若为心气虚所致,不必另加腧穴,心阳虚者可加关元,以助气海温阳之力。 2.胸痹心痛心脉痹阻者可在心俞、厥阴俞处刺络拔罐,以达行血化瘀之功。心阳虚者加关元,意在温阳化水。

备注

1.神门、阴郄、关元。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 2.丘墟透照海、间使、厥阴俞、关元。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