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推拿法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1.4K

小结

本推拿疗法一般适用于:半身不遂、昏仆、口眼㖞斜、麻木、舌謇、言语不利、不语、中风、脑卒中。

中风(Apoplexy)是指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痹阻脑络,或血溢脉外而引起的以猝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因其发病突然,故又称为“卒中”​。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1.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2.手法:㨰法、按法、揉法、擦法、膊运法、一指禅推法、抹法、拿法、扫散法、摇法、搓法、抖法。 3.取穴及部位天宗、膈俞、肝俞、胆俞、肾俞、承扶、委中、承山、昆仑、环跳、风市、膝眼、阳陵泉、印堂、攒竹、睛明、太阳、神庭、风府、风池、肩井、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髀关、伏兔、膝眼、足三里、三阴交、解溪、前额、颈项部、背腰四肢部、督脉、背部膀胱经。 4.操作: (1)腰背部操作 患者俯卧,医者站其体侧,用㨰法、按揉法沿患侧背腰、下肢后侧膀胱经由上而下操作2~3遍;然后按揉天宗、膈俞、肝俞、胆俞、肾俞、承扶、委中、承山、昆仑穴,时间约5分钟;最后用小鱼际擦督脉、背部膀胱经,以透热为度。 (2)下肢侧面操作 患者健侧卧位,医者站其身后,用㨰法、膊运法自患侧臀部开始沿足少阳胆经进行施术,时间约2分钟;然后按揉环跳、风市、膝眼、阳陵泉穴,时间约3分钟。 (3)头面部操作 患者坐位,医者站其体侧,用一指禅推法在印堂至前发际、印堂至太阳往返操作3~5遍;然后按揉印堂、攒竹、睛明、太阳、神庭、风府、风池、肩井穴,操作约5分钟;最后分抹前额3~5遍,拿五经3~5遍,扫散颞侧侧胆经3~5遍。 (4)上肢部操作 ①患者取坐位,医者用拿法在其肩部、前臂内侧至腕部施术,时间约3分钟;然后抅揉极泉穴约1分钟;最后按揉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穴,每穴1分钟。 ②患者取坐位,医者分别摇肩、肘、腕关节2~3遍;然后搓抖上肢2~3遍。 (5)下肢前部操作 患者仰卧,医者站其体侧,用㨰法沿患侧下肢足阳明胃经施术,时间约3分钟;然后拿患侧下肢约3分钟;最后按揉髀关、伏兔、膝眼、足三里、三阴交、解溪穴,每穴1分钟。

来源

中风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素虚或痰浊、瘀血内生,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气候骤变等诱因,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仆不遂,发为中风。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关系密切,病机责之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根据有无意识障碍及脑神经受损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中脏腑、中经络两大类型。中经络以一侧肢体力弱、偏身麻木、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眼㨰斜、不伴意识障碍为主症;中脏腑则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㖞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其主要病机分述如下: 1.积损正衰 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气虚则血行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上扰清窍,而致中风。 2.劳倦内伤 烦劳过度,耗伤阴精,阴虚火旺,或阴不制阳,引动内风,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闭阻脉络,而致中风。 3.脾失健运 过食肥甘厚味,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素体肝旺,克伐脾土,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肝郁化火,炼津成痰,痰郁互结,挟风阳之邪,窜扰经脉,而致中风。 4.情志过极 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或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致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致中风。

临床应用

1.中风中脏腑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待病情稳定之后(一般2周左右)​,方可推拿。 2.中风早期患者,或者处于软瘫期的中风患者,在患侧肩关节做手法要注意避免过度拉伸,被动运动幅度不宜过大,以免损伤肩关节,导致肩关节半脱位等。 3.遵循中风病Brunnstrom分期,应用现代康复治疗的理念与手法,根据患者所处的不同阶段设计推拿治疗方案。 4.随着病情好转,可以让患者主动运动;或与其做拮抗运动,如抗阻力伸肘或抗阻力屈髋屈膝等。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