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出血热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数脉、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鼻出血、出血热、谵妄、鼻衄、齿衄、烦躁、肝肿、咯血、汗出、昏迷、昏睡、恐惧、皮冷、皮下出血、舌瘀斑、舌瘀点、头昏、血尿、牙龈出血、阴道流血、瘀斑、瘀点。
治法
目前对本病尚无确切有效的病原治疗,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患者住有防蚊设备的隔离病房。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直至体温、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无出血倾向,才可适当活动。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的富含营养的易消化食物为宜。注意清洁口腔和皮肤,保持粪便通畅。 2.降低体温对高热患者宜先用物理降温,如冰敷、酒精拭浴,慎用止痛退热药物。对高热不退及毒血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 3.补液对出汗多、腹泻者,先作口服补液,注意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必要时应采用静脉补液,纠正脱水、低血钾和代谢性酸中毒,但应时刻警惕诱发脑水肿、颅内高压症、脑疝的可能性。 4.降低颅内压对剧烈头痛、出现颅内高压症的病例应及时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有助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对呼吸中枢受抑制的患者,应及时应用人工呼吸机治疗。 5.止血有出血倾向者,给予卡巴克洛、维生素K等一般止血药物,出血量大时可输全血或血小板。
临床表现
潜伏期3-14日,平均为4至7日左右。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和重型。 1.典型登革热 (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其他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可有肝大,脾大少见。个别病例有黄疸。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 2.轻型登革热症状体征较典型登革热轻,发热及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疹,没有出血倾向,浅表淋巴结常肿大,其临床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易被忽视,1-4天痊愈。 3.重型登革热患者早期表现与典型登革热相似,在病程第3-5日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颈强直等脑膜炎表现。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多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在24小时内死亡。
检查
1.常规检查 (1)周围血象登革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起病时即有减少,至出疹期尤为明显;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见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可见中毒颗粒及明显核左移现象,有异常淋巴细胞,退热后1周血象恢复正常。1/4-3/4病例血小板减少,最低可达13×109/升。 (2)尿常规可有少量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有时有管型。 2.病毒分离取早期患者血液,接种于白纹伊蚊细胞株(C6/36)、分离病毒后须经特异性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加以鉴定。 3.血清免疫学检查 用 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 IgM抗体,阳性有助于登革热的早期明确诊断。若在患者的血清中检出登革病毒抗原,亦可作为明确诊断依据。 4.登革热病毒核酸检测检测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 RNA,其敏感性高于病毒分离,可用于早期快速诊断及血清型鉴定,但技术要求较高。
病因
登革出血热一般指登革热(急性虫媒传染病)。登革热(Dengue)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我国少见。典型的登革热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本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我国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是登革热流行区。由于本病系由伊蚊传播,故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在每年的5-11月份,高峰在7-9月份。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以成人为主,在地方性流行区,发病以儿童为主。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