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子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67

小结

本品为冷门中药本草,可用于:冻疮、头癣、虫积、虫痛、腹痛、蛔虫、疝痛、胁痛、脘腹痛。

功能主治

行气止痛,杀虫。主脘腹胁肋疼痛,疝痛,虫积腹痛,头癣,冻疮。

性味

苦;寒;有小毒。

归经

肝;胃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克。 外用:适量,研末调涂。行气止痛炒用,杀虫生用。

注意

脾胃虚寒者禁服。不宜过量及长期服用。内服量过大,可有恶心、呕吐等副反应,甚至中毒死亡。

别名

土楝实、苦心子、楝枣子、楝果子、土楝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楝科植物楝 Meliaazedarach L.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 Meliaazedarach L. 2. Meliatoosendan Sieb. Et Zucc.采收和储藏:秋、冬两季果实成熟呈黄色时采收,或收集落下的果实。晒干、阴干或烘干。

原形态

1.楝落叶乔木,高15-20m。树皮暗褐色,纵裂,老枝紫色,有多数细小皮孔。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卵形至椭圆形,长3-7cm,宽2-3cm,先端长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有钝尖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有星状毛,稍后除叶脉上有白毛外,余均无毛。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花淡紫色,长约1cm; 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两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针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长约7mm;子房上位。核果圆卵形或近球形,长1.5-2cm,淡黄色,4-5室,每室具1颗种子。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 2.川楝乔木,高达10m。树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状鳞片。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长约35cm; 羽片4-5对;小叶卵形或窄卵形,长4-10cm,宽2-4cm,全缘或少有疏锯齿。圆锥花序腋生;花萼灰绿色,萼片5-6;花瓣5-6,淡紫色;雄蕊10或12,花丝合生成筒。核果大,椭圆形或近球形,长约3cm,黄色或粟棕色,果皮为坚硬木质,有棱,6-8室,种子长椭圆形,扁平。花期3-4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 1.生于旷野或路旁,常栽培于屋前房后。 2.生于海拔500-2100m的杂木林和疏林内或平坝、丘陵地带湿润处,常栽培于村旁附近或公路边。 资源分布: 1.分布北至河北,南至广西、云南,西至四川等地。 2.分布于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核果长圆形至近球形,长1.2-2cm,直径1.2-1.5cm。外表面棕黄色至灰棕色,微有光泽,干皱。先端偶见花柱残痕,基部有果梗痕。果肉较松软,淡黄色,遇水浸润显粘性。果核卵圆形,坚硬,具4-5棱,内分4-5室,每室含种子1颗。气特异,味酸、苦。

化学成分

果实中含有苦楝子酮(Melianone),苦楝子醇(Melianol),苦楝子内酯(Melialactone),7-二十三醇(7-triccoanol),儿茶精(Caiechin),羽扇豆醇(Lupe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3-O-葡萄糖甙(β-sitosteryl-3-O-glucoside),香草醛(Vanillin),桂皮酸(Cinnamicacid),印楝子素(Azadira-chtin),1-桂皮酰苦楝子醇酮(1-cinnamoylmelianolone),苦楝子二醇(Melianediol),苦楝新醇(Melianoninol)。种子中含6-乙酰氧基-11-羟基-7-酮基-14β15-环氧苦楝子新素-1,5-二烯-3-O-L-吡喃鼠李糖甙(6-acetoxy-11-hydroxy-7-oxo-l4β15-epo-xymeliacin-1,5-diene-3-O-L-rhamnopyranoside),印楝沙兰林(Salannin),印楝德林(Meldenin),6-乙酰氧基-7-酮基-14β15-环氧苦楝子新素-1,5-二烯-3-O-D-吡喃木糖甙(6-acetoxy-7-oxo-l4β15-epoxymeliacin-1,5-diene-3-O-D-xylopy-ranosi-de),6,11-二乙酰氧基-7-酮基-14β15-环氧苦楝子新素-1,5-二烯-3-O-吡喃葡萄糖甙(6,11-diacetoxy-7-oxo-l4β15-e-poxymeliacin-1,5-diene-3-O-e-glucopyranoside)。种子油含多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酸约占85%,主要成分为亚油酸(Linoleicacid),油酸(Oleicacid);果实油含肉豆蔻酸(Myristicacid),亚油酸,油酸,棕榈酸(Palmiticacid),棕榈油酸(Palmitoleicacid)。

药理作用

苦楝子的乙醇浸液、水浸液及煎液的抗真菌实验证明,乙醇浸液抗真菌作用最强,10%楝子乙醇浸液即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尤其对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呈现较强的抑菌作用,而水浸液和煎液的抑菌作用较差。

炮制

1.《瑞竹堂方》:"破四片。"。 2.《本草备要》:"去皮,取肉,去核用。"。 3.《医宗金鉴》:"泡去核。"现行,取原药材,拣净杂质。用时捣碎。 4.饮片性状:参见"药材鉴别"项。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蛀,防霉。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