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滑脱症推拿法
小结
本推拿疗法一般适用于:大便失禁、间歇性跛行、麻木、小便失禁、压痛、腰痛、活动不利、肌肉痉挛、劳累加重、腰酸痛、腰椎滑脱症。
腰椎滑脱是指先天发育异常或腰椎退变、外伤、慢性劳损等原因造成上、下椎体骨性连接发生异常,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其中引起临床症状者称为腰椎滑脱症(Lumbar Spondylolisthesis)。根据有无峡部裂可分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和退行性腰椎滑脱。腰椎滑脱以第4腰椎最为常见,其次是第5腰椎和第3腰椎。临床以腰骶部酸痛,腰椎生理曲度加大,严重时可出现坐骨神经受累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本病属于中医“脊骨节错”范畴。本节主要讨论退变引起的腰椎滑脱症。
1.治法 舒筋活血,整复滑脱。 2.手法㨰法、揉法、按法、弹拨法、拔伸法、仰卧冲压法、仰卧卷腰法、扳法。 3.取穴与部位 志室、腰眼、肾俞、大肠俞、腰阳关、滑脱相应节段、腰骶部。 4.操作 (1)㨰揉腰骶部 患者俯卧,医者用㨰法、掌揉法在腰部两侧骶棘肌交替施术,再在腰骶部做重点治疗,手法宜深沉缓和,时间约5分钟,以舒筋活血,通络解痉。 (2)揉拨穴位 医者用拇指按揉、弹拨双侧志室、腰眼、肾俞、大肠俞、腰阳关等穴,以酸胀为度,时间约5分钟,以舒筋活血,通络止痛。 (3)拔伸腰椎 令患者两手把持住床头,一助手站于床头,双手固定患者腋下。医者站于床尾,握住患者双踝并沿纵轴方向进行拔伸牵引,牵引时应保持水平位,不能抬起下肢,以免加大腰椎前凸,可在患者腹部垫枕,防止腰椎过伸,做间歇性牵引3分钟,牵引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以纠正滑脱。 (4)仰卧冲压法 适用于L4椎体前滑脱者。患者仰卧,双手叠放于上腹部,医者在其腰骶部垫一枕头,然后将患者下肢屈髋屈膝,嘱患者吸气后屏住呼吸,医者用胸部压于患者双膝,向腹部方向间歇性重复冲压5遍,以理筋整复,纠正L4椎体前滑脱。 (5)仰卧卷腰法 适用于L5椎体前滑脱者。患者仰卧,双手抱头,双下肢屈膝屈髋贴近腹部。医者左手及前臂压于患者双膝上,右手托住患者腰骶部抬臀,压膝与抬臀同步,行间歇性卷腰5遍,以理筋整复,纠正L5椎体前滑脱。 (6)腰椎后伸扳法 适用于腰椎后滑脱者。患者俯卧,医者以一手托起患者双下肢并靠近身体,另一手按压后滑脱的椎体,一压一抬做做间歇性腰椎后伸扳动5遍,以理筋整复,纠正腰椎后滑脱。
来源
1.椎间盘退变 中年以后,腰椎间盘发生退变,弹性下降,缓冲作用减弱,椎间隙变窄,小关节韧带松弛,过度活动及载荷增加,可使关节面咬合不稳,易造成腰椎滑脱。 2.腰椎结构改变 正常情况下腰椎向前凸,骶椎向后凸,形成骶骨角承载上身重量。由于躯干重力加大,会造成上部腰椎向前倾斜,腰骶椎的负重力自然形成向前的分力,使第5腰椎有向前滑移的倾向。另外,第4腰椎高于两侧髂嵴,缺少骨盆软组织的支撑保护,脊柱前屈时小关节不易阻挡第4腰椎向前滑脱。正常状态下,腰椎的上、下关节突及周围的关节囊、韧带的力量可限制其滑移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力量减弱,某些激素水平下降可导致内分泌失调,韧带松弛,稳定性下降,更容易造成椎体向前滑脱。 3.外伤及劳损 由于先天性峡部崩裂或发育异常,其结构稳定性变差,急性损伤、慢性劳损或腰部过度后伸体位时,引起腰椎向前或向后滑脱。若导致马尾神经受到损伤或刺激,则可出现下肢无力,马鞍区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 4.过度肥胖 身体过度肥胖,上身重量加载于腰骶角,使腰骶角承重加大,迫使腰椎弦弧距加大,腰骶角也随之增大,使身体承重线前移,人体上身重量脱离骶骨承重,造成腰椎前滑脱。腰椎滑脱的X线表现。腰椎滑脱分度:将下位椎体上缘分为4等份,根据椎体相对下位椎体向前滑移的程度,将腰椎滑脱分为四度:若滑脱不超过1/4为Ⅰ度,若滑脱1/4~2/4为Ⅱ度,若滑脱2/4~3/4为Ⅲ度,若滑脱超过3/4为Ⅳ度。中医学认为,腰为脊之下枢,督脉之要道,藏髓之骨节,藏筋会脉。“肾主骨生髓”,“肝主筋束骨”,肝肾功能正常则筋骨强健,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每遇腰部闪失、扭挫,腰节受损,致使脊窍错移,气血瘀滞,筋肌挛急而痛,发为本病。
鉴别
1.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痛、麻明显,腰部活动功能障碍,尤以屈伸为甚,脊柱侧弯,屈颈试验、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均为阳性,压痛点在棘突旁或腰骶部,且有叩击痛及下肢放射痛。 2.腰椎管狭窄症 以间歇性跛行为最主要症状,腰部活动过伸受限;而腰椎滑脱患者也可出现间歇性跛行,但滑脱患者前屈受限明显。CT、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各家论述
1.病史 有腰部外伤史或劳损史。 2.症状 (1)早期不一定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下腰部酸痛,但症状轻重不一,常因轻度损伤后出现,或劳累后加重,多在休息或服用止痛药后缓解。 (2)腰痛初起为间歇性,多次反复发作后形成持续性疼痛,经休息不能自行缓解,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活。 (3)疼痛可向骶尾部、臀部及大腿后部放射;若引起腰椎管狭窄,常可出现间歇性跛行的症状;若伴发马尾神经损害,可出现马鞍区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 (4)神经根症状常由滑脱节段刺激神经根引起,或经窦椎神经反射而产生的假性根性症状,其特点是平躺后症状减轻。真正马尾神经受压所致的神经压迫症状并不常见。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放射性痛麻的症状。 3.体征 (1)生理曲度及姿势改变 单纯性峡部崩裂而不伴滑脱者可见下腰部前凸增加。腰椎滑脱可见腰部前凸、臀部后凸的阶梯状畸形及腹部下坠和腰部缩短等特殊外形。部分患者可出现姿势异常,比如患者常弯腰或屈髋行走。 (2)腰椎活动受限 腰椎Ⅰ度滑脱者活动功能基本正常;Ⅱ度滑脱者活动受限;Ⅲ度、Ⅳ度滑脱者,腰部强直或活动受限明显,尤以前屈为甚。 (3)肌痉挛及压痛 腰部肌肉痉挛;相应的滑脱节段有压痛,有阶梯样凹陷,压痛常位于滑脱处棘突、相应棘间隙。重压腰骶部时可引起下肢放射性痛麻症状。 (4)特殊检查 部分患者双侧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可为阳性。 4.辅助检查 X线检查可对腰椎滑脱的程度做出判断;斜位片可显示是否有无腰椎峡部裂。CT可明确椎弓根峡部裂、椎管狭窄、小关节不对称等情况。MRI可观察到隐性峡部裂、硬膜囊及马尾神经受压状况,可排除腰椎骨质及脊髓内占位性病变。
临床应用
1.本病以腰部疼痛、功能活动受限为诊断要点。推拿对腰椎Ⅰ度滑脱、Ⅱ度滑脱者临床疗效较好,对Ⅲ度滑脱者要慎重,Ⅳ度滑脱为推拿绝对禁忌证。 2.治疗前首先要对滑脱程度进行评估,明确是前滑脱还是后滑脱。 3.应用仰卧冲压法、仰卧卷腰法、腰椎后伸扳法治疗该病存在一定的风险,施术时应定位明确,手法使用恰当,不可用蛮力暴力,遵循“稳、准、巧、快”的手法施术原则。
备注
1.腰椎峡部 由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皮质骨梁组成,但此处骨质构造相对薄弱,受到外力时容易发生断裂,导致椎体滑移。 2.椎间盘 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和软骨终板构成,起缓冲垫的作用。但随着髓核含水量减少,弹性变弱,腰椎缓冲的能力减弱及稳定性下降,容易引起腰椎滑移。 3.关节突关节 由相邻两椎体的上、下关节突关节面构成的关节及关节囊组成,具有稳定脊柱的作用,引导脊柱旋转、屈伸的作用,由于关节囊比较薄,当该关节发生紊乱、错位时,腰椎的稳定性受影响,容易引起腰椎滑移。 4.长韧带 包括棘上韧带、前纵韧带、后纵韧带,三者良好的协同合作,共同保持躯干直立和限制脊柱椎体过度屈伸运动;当受到过度外力或者慢性损伤而致长韧带破裂或稳定性减弱时,腰椎及椎弓易发生断裂移位,产生腰椎滑移。 5.腰骶角 由水平线与第1骶椎上终板所形成的夹角称为腰骶角。腰骶角正常夹角约为41°,腰椎与骶椎椎体后缘弧度为弦弧距,正常值为18~22mm。当躯干上身重力过度加载在腰骶角时,则腰骶角及弦弧距加大,则容易造成椎体滑脱。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