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推拿法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5K

小结

本推拿疗法一般适用于:跛行、骨擦音、皮下瘀斑、压痛、瘀血、活动不利、皮下出血、疼痛、肿胀、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Sprain Ankle Joint)是指外力致踝部扭转的急性软组织损伤,以踝部疼痛、肿胀及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本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损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青壮年多见。本病属中医“筋伤”范畴。

1.治法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2.手法 㨰法、按法、揉法、摩法、拔伸法、摇法、抹法、擦法。 3.取穴与部位 外侧副韧带损伤:足三里、阳陵泉、丘墟、解溪、申脉、金门、外踝部;内侧副韧带损伤:商丘、照海、太溪、内踝部。 4.操作 (1)外侧副韧带损伤①㨰揉小腿外侧及外踝部:患者仰卧,医者沿其患侧小腿外侧至踝外侧用㨰法、按揉法上下往返交替施术,以外踝前下方为施术重点,手法宜轻柔缓和,时间约3分钟,以舒筋活血。 ②按揉穴位:医者按揉患侧足三里、阳陵泉、丘墟、解溪、申脉、金门等穴,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时间约3分钟,以通络止痛。 ③揉摩患处:医者用鱼际或掌根先在患处周围揉摩,待疼痛缓解后再在患处揉摩,手法宜轻柔缓和,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时间约3分钟,以活血散瘀消肿。 ④拔伸摇踝:患者仰卧,医者一手托其患侧足跟部,另一手握其足趾部做牵引拔伸,在拔伸的同时轻轻摇动踝关节,并配合足部内翻、外翻被动活动,重复3~5次,以舒筋通络。 ⑤推抹擦踝:医者先用推抹法自上而下进行施术,以理顺筋肌,时间约2分钟;然后在患处施擦法,以透热为度,以温经通络。 (2)内侧副韧带损伤①㨰揉内踝部:患者患侧卧位,健肢屈曲,患肢伸直。医者自小腿下端经内踝至内侧足弓部用按揉法或㨰法上下往返施术,重点在内踝下方,手法宜轻柔缓和,时间约3分钟,以舒筋通络。 ②揉摩内踝:医者用掌根或鱼际先在患处周围揉摩,待疼痛缓解后再在患处揉摩,手法宜轻柔缓和,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时间约3分钟,以活血散瘀消肿。 ③按揉穴位:医者用拇指按揉商丘、照海、太溪等穴,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时间约3分钟,以通络止痛。 ④拔伸摇踝:患者仰卧,医者一手托其患侧足跟部,另一手握其足趾部做牵引拔伸,在拔伸的同时轻轻摇动踝关节,并配合足部内翻、外翻被动活动,重复3~5次,以舒筋通络。 ⑤推抹擦踝:医者先用推抹法自上而下进行施术,以理顺筋肌;然后在损伤处施擦法,以透热为度,以温经通络。局部可加用湿热敷,以消肿止痛。

来源

踝关节扭伤主要引起外侧、内侧副韧带损伤,其中外侧副韧带损伤临床最为常见,约占踝部损伤的70%以上。 1.外侧副韧带损伤 外踝长,内踝短,外侧副韧带比内侧副韧带薄弱,而足外翻背屈的肌肉(第三腓骨肌)不如内翻的肌肉(胫前肌)强大,足部向外的力量不如向内的力量大,因此当路面场地不平,跑、跳时失足,或下楼梯、下坡时,易使足在跖屈位突然向内翻转,身体重心偏向外侧,导致外侧副韧带突然受到强大的张力牵拉而损伤。最易造成损伤的是距腓前韧带,其次是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损伤则较少见。损伤后,轻者韧带附着处骨膜撕裂,骨膜下出血;重者韧带纤维部分撕裂;更甚者韧带完全断裂,可伴有撕脱性骨折或距骨半脱位。 2.内侧副韧带损伤 内侧副韧带比较坚韧,损伤机会相对较少。损伤常发生在踝关节突然外翻及旋转时。在跑、跳运动中,由于落地不稳,身体重心偏移至足内侧,踝关节突然向外侧捩扭,超过了踝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及韧带的维系能力,致使内侧副韧带撕裂损伤。如果外翻的作用力继续增强,可造成内侧副韧带撕脱,伴胫腓下联合韧带撕裂,或胫腓骨下端分离,伴内踝撕脱骨折。中医学认为,踝为足之枢纽,足之三阴、三阳经筋所结。因足跗用力不当,经筋牵抻过度,致使经筋所结之处撕裂,阳筋弛长,阴筋拘挛,气血离经,为瘀为肿,活动牵掣,屈伸不利,伤处作痛。

鉴别

踝部骨折 有严重踝部扭伤史,局部肿胀明显,疼痛剧烈,踝关节活动功能丧失。骨折处有严重压痛,有时可闻及骨擦音或触及异常活动。X线检查可确诊。

各家论述

1.病史 有足踝急性内翻位或外翻位损伤史。 2.症状 (1)踝关节外侧或内侧出现肿胀、疼痛,多数有皮下出血。内翻损伤者,外踝前下方压痛明显,若将足做内翻动作时则疼痛加重;外翻扭伤者,内踝前肿胀疼痛明显,压痛明显,做被动外翻动作时,疼痛加剧。肿胀程度与出血量的多少有关,轻者可见局部肿胀,重者则整个踝关节均出现肿胀。 (2)踝关节活动受限,行走呈跛行或不敢用力着地行走。 3.体征 (1)肿胀瘀血 损伤部位常见皮下瘀血、肿胀,轻者局限于外踝前下方或内踝下方,重者可扩散到整个踝关节。伤后2~3天,皮下瘀血、青紫更为明显。 (2)压痛 外侧副韧带损伤时,压痛点主要在外踝前下方(距腓前韧带)或下方(跟腓韧带)​;内侧副韧带损伤时,压痛点常位于内踝下方;胫腓下联合韧带损伤时,则在胫腓下关节处压痛;骨折患者的压痛点主要在骨折断端,沿小腿纵向叩击足底,骨折断端疼痛剧烈,有时可闻及骨擦音或触及骨碎片。 (3)活动受限 踝关节被动内、外翻并跖屈时,局部疼痛剧烈。 (4)特殊检查 外侧副韧带损伤,踝内翻试验阳性;内侧副韧带损伤,踝外翻试验阳性。 4.辅助检查 X线检查可明确是否有骨折、脱位及骨折和脱位的程度。做足部强力内翻或外翻位摄片,若见踝关节间隙明显不等宽或距骨脱位,提示韧带完全断裂。

临床应用

1.踝关节损伤者首先应排除韧带完全断裂、脱位,或合并骨折等情况,方能进行推拿治疗。 2.急性损伤有内出血者,即刻用冰敷止血,冰敷时间不宜超过8分钟。推拿应视出血程度,在伤后24~48小时方能施术。 3.急性期患足宜做固定,用弹性绷带包扎固定1~2周。内侧副韧带损伤者应内翻位固定,外侧副韧带损伤者应外翻位固定,以减少损伤韧带的张力,有利于损伤韧带的修复。外固定期间,应练习足趾的屈伸活动和小腿肌肉收缩活动;拆除外固定后,要逐渐练习踝关节的内、外翻及跖屈、背伸活动,以防关节粘连,恢复踝关节的活动功能。

备注

踝关节由胫骨、腓骨下端与距骨滑车所构成。人体在站立、行走过程中,踝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十分重要。踝关节为屈戌关节,主要功能为负重,其运动主要限于冠状轴做屈伸运动。 1.关节面 踝穴是由胫骨、腓骨下端关节面构成。外踝较内踝低1cm左右,并偏后1cm。胫骨下端后缘较前缘更向下延伸,又称后踝,加上胫腓横韧带,可以防止距骨在踝穴内后移。胫骨滑车前宽后窄,当踝关节背屈时,其宽部进入踝穴,则关节稳固;当跖屈时,其窄部进入踝穴,则关节不稳,易向侧方移位。因此,踝关节在跖屈位时,易发生扭伤。 2.关节囊 关节囊前、后松弛薄弱,两侧有增强的韧带。 3.内侧副韧带 位于踝关节内侧强韧的三角韧带,起自胫骨内踝,呈扇形向下止于距骨、跟骨、足舟骨的内侧,限制足过度外翻,且十分坚韧,不易损伤​。 4.外侧副韧带 呈束状,分前、中、后三束:前束为距腓前韧带,起自外踝前缘,向前下方止于距骨颈;中束为跟腓韧带,起自外踝尖端,向下止于跟骨外侧面的隆起处;后束为距腓后韧带,起自外踝内后缘,水平向后止于距骨后突。外侧副韧带有防止小腿移位和限制足过度内翻的功能,但不如内侧副韧带坚韧,所以极易损伤​。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