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流行性感冒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小儿、流行性感冒、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肌酸激酶升高、淋巴细胞减少、乳酸脱氢酶升高、惊厥、鼻塞、发热、腹泻、高热、喉痛、呼吸暂停、肌痛、拒乳、咳嗽、流涕、呕吐、嗜睡、头痛。
治法
流感患者大多数为轻症病例,治疗可分为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中医治疗等方法,如果症状较为严重,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流感高危人群容易引发重症流感,尽早抗病毒治疗可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对于符合下列标准1条或1条以上的情况,建议住院治疗:妊娠中晚期及围产期妇女,基础疾病明显加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等,符合重症或危重流感诊断标准,伴有器官功能障碍。一般治疗隔离:对于临床诊断患者及确诊患者都应该尽早隔离治疗。轻症患者可自行居家隔离,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休息及饮食:保持房间通风、充分休息,饮食应当注意多饮水,摄入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的食物,注意保持鼻、咽、口腔卫生。降温:高热者可进行物理降温。密切关注重症流感的发生发展:一旦出现持续高热、伴有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神志不清、严重呕吐与腹泻等重症倾向,应及时就诊。孕产妇、儿童、老人以及慢性病患更容易产生重症流感,应当及早就诊。药物治疗对症治疗高热者可应用解热药物。需注意,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制剂。咳嗽咳痰严重者应给予止咳祛痰药物。根据缺氧程度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氧疗。对因治疗流感的对因治疗即抗病毒治疗,需注意流感患者应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药物(抗生素),应严格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重症或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者应尽早给予抗流感病毒治疗,不必等待病毒检测结果:抗病毒药物在患病48小时内应用效果最好。及早的病毒治疗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发病时间超过48小时的重症患者依然可从抗病毒治疗中获益。非重症且无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在发病48小时内,经医生评价风险和收益后,可根据情况考虑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的有效治疗药物,早期尤其是发病48小时之内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能显著降低流感重症和死亡的发生率。需注意抗病毒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奥司他韦(胶囊/颗粒)成人剂量每次75mg,每日2次。1岁及以上年龄的儿童应根据体重给药:体重不足15公斤者,予每次30mg,每日2次,体重15-23公斤者,予每次45mg,每日2次,体重23-40公斤者,予每次60mg,每日2次,体重大于40公斤者,予每次75mg,每日2次。疗程5天,重症患者疗程可适当延长,肾功能不全者要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扎那米韦(吸入喷雾剂)适用于成人及7岁以上青少年。用法:每次10mg,每日2次,间隔12小时,疗程5天。吸入剂不建议用于原有哮喘或其他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帕拉米韦(静脉用药)成人用量为300-600mg,小于30天新生儿6mg/公斤,31-90天婴儿8mg/公斤,91天-17岁儿童10mg/公斤,静脉滴注,每日1次,1-5天,重症病例疗程可适当延长。其他血凝素抑制剂,如阿比多尔,可用于成人甲、乙型流感的治疗,但由于使用数据有限,需密切监测疗效及不良反应。M2离子通道阻滞剂,如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根据目前的监测资料显示,流感病毒对其耐药,不建议使用。中医治疗建议患者在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后,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辨证予以中成药治疗。轻症主要辨证治疗方案如下。风热犯卫型主症:发病初期,发热或未发热、咽红不适、轻咳少痰、无汗。常用中成药: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类,如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清开灵颗粒(胶囊、软胶囊、片)、疏风解毒胶囊、银翘解毒类等。儿童可选儿童抗感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风寒束表型主症:发病初期,恶寒、发热或未发热、无汗、身痛头痛、流清涕。常用中成药:九味羌活丸(颗粒)、正柴胡饮颗粒、感冒清热颗粒(胶囊)等。表寒里热型主症:恶寒、高热、头痛、身体酸痛、咽痛、鼻塞、流涕、口渴。常用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等。热毒袭肺型主症:高热、咳喘、痰粘、痰黄、咯痰不爽、口渴喜饮、咽痛、目赤。常用中成药: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类,如连花清瘟胶囊(颗粒)、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银黄类制剂等。儿童可选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口服液)等。其他注意事项对于重症流感患者、恢复期患者,也可在医生指导下予以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在中成药的应用过程中,妊娠期妇女治疗可参考成人方案,但需避免使用妊娠禁忌药,治病与安胎并举,以防流产,并应注意剂量。儿童用药可参考成人治疗方案,根据儿科规定调整剂量,无儿童适应症的中成药不宜使用。其他治疗如果出现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氧疗或机械通气等,合并休克时给予相应抗休克治疗,出现其他脏器功能损害时,给予相应支持治疗,出现继发感染时,给予相应抗感染治疗。
临床表现
流感的潜伏期通常为1-7天,多为2-4天。临床症状以高热、乏力、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较轻为主要特征。典型症状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前驱期有乏力症状,很快出现高热(可达39℃-40℃)、畏寒、寒战、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可伴或不伴鼻塞、流鼻涕、咽喉痛、干咳、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局部症状。流感病程通常为4-7天,少数患者咳嗽可能持续数周之久。儿童发热程度通常高于成人,患乙型流感时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较成人多见。新生儿可表现为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轻型流感发热仅为轻或中度发热,全身及呼吸道症状都较轻,2-3天内可自我恢复或痊愈。流感病毒性肺炎肺炎型流感起病初与典型流感症状类似,但1-3天后病情迅速加重,出现高热、咳嗽、胸痛,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及心、肝、肾等多器官衰竭,抗生素治疗无效。这类流感多发生在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者,在病程5-10天内发生呼吸循环衰竭,危及生命,治疗难度极大,死亡率较高。脑膜脑炎型,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表现;心肌炎型和心包炎型,病毒侵袭到心脏的心肌或心包,可能出现胸闷、胸口痛等症状,化验提示心肌酶异常,心电图检查提示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肌炎型,仅发生在儿童患者,出现有肌肉疼痛、压痛、肌无力,尿液呈茶色或深红色,化验显示血清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升高,这些都提示有横纹肌溶解。重症或危重症流感在流感的症状识别及诊断过程中,重症或危重症流感的诊治非常重要。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重症病例:持续高热>3天,伴有剧烈咳嗽,咳痰或胸痛;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神志改变: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合并肺炎;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危重病例:呼吸衰竭;急性坏死性脑病;脓毒性休克;多脏器功能不全;出现其他需进行监护治疗的严重临床情况。
检查
血常规检查发病初期即可出现白细胞总数减少。重症流感病毒感染时可出现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合并细菌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血生化检查可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肌酐等升高。部分患者可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表现。少数病例可有肌酸激酶升高。休克病例血乳酸可升高。流感病毒病原学相关检查流感确诊有赖于实验室诊断,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培养分离、抗原检测和血清学检测,前两种均是基于呼吸道标本(鼻、咽拭子、痰、鼻咽或气管吸取物)进行病毒检测;后两种则是通过免疫学检查,间接"捕捉"病毒的"痕迹"。在流感流行季节,即使患者的症状不典型,医生仍会在必要时对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测等相关辅助检查予以排查。影像学检查普通流感不需进行影像学检查,而且检查后常无特殊表现。并发肺炎时影像学检查可见肺内斑片状、磨玻璃影、多叶段渗出性病灶;进展迅速者,可发展为双肺弥漫的渗出性病变或实变,个别病例可见胸腔积液。儿童流感患者并发肺炎时肺内片状影出现较早,多发及散在分布多见,易出现过度充气,影像学表现变化快,病情进展时病灶扩大融合,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征象。并发神经系统疾病时,颅脑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有相应表现。
病因
小儿流行性感冒一般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分别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属于丙类传染病。流感在中国以冬春季多见,临床表现以高热、乏力、头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而呼吸道症状较轻。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历史上在全世界引起多次暴发性流行,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