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痢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脓白、痢疾、弦脉、腹痛、果冻便、汗出、拒食、口渴、里急后重、流涕、身热、手足厥冷、头痛、小便清长、泄泻。
治法
1.湿热痢疾 证候:泄泻、痢疾初起,身热,头痛微汗,腹痛而渴,脉弦。 治则:清热燥湿,调气行血。 主方:芍药汤加减。 方药:芍药、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甘草、大黄、黄芩、官桂。热毒重者,加白头翁、金银花,苔黄而干,热盛伤津者,去肉桂,加乌梅。 2.寒湿痢 证候:脾湿过盛,浮肿泄泻,呕吐黄疸,小便不利。小便癃闲,大便飧泄,濡泻。 治则:温化寒湿,调气行血。 主方:胃苓汤加减。 方药:苍术(泔浸)、陈皮、厚朴(姜制)、甘草(蜜炙)、泽泻、猪苓、赤茯苓(去皮)、白术、肉桂。 3.疫毒痢 证候: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方:白头翁汤加减。 方药: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若发热急骤,利下鲜紫脓血,壮热口渴,烦躁舌绛,属疫毒痢者,加生地、丹皮、金银花凉血解毒,腹痛里急后重较甚者,加木香、槟榔、白芍以行气消滞,缓急止痛,脓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以凉血和血,挟有食滞者,加焦山楂、枳实以消食导滞,恶寒发热、外有表邪者,加葛根、银花、连翘以透表解热。用于阿米痢疾,若配合吞服鸦胆子(桂元肉包裹),疗效更佳。 4.虚寒痢 证候:脾胃虚寒,久泻久痢。大便滑脱不禁,日夜无度,甚则脱肛坠下,或大便脓血,下痢赤白,脐腹疼痛,里急后重,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脉迟细。 治则:温补脾肾,涩肠固脱。 主方:真人养脏汤加减。 方药:人参、当归去芦、白术焙、肉豆蔻面裹煨、肉桂去粗皮、甘草炙、白芍药、木香不见火、诃子去核、罂粟壳去蒂萼,蜜炙。脾肾虚寒,手足不温者,可加附子,脱肛坠下者,加升麻、黄芪。 5.阴虚痢 证候:久痢伤阴,湿热未尽,下痢脓血,腹痛后重,亦治休息痢。 治则:养阴泄热,清肠止痢。 主方:驻车丸合黄连阿胶汤加减。 方药:黄连、干姜、当归、阿胶(炙)、黄芩、芍药、鸡子黄。 6.休息痢 证候: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治则:益气健脾,调气导滞。 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方药: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
临床表现
由于感邪种类,感邪多少,病邪毒力大小以及人体素质,内环境等条件不同,就形成轻重不同,寒热湿偏重不同的证候。有见便下如冻胶或鼻涕,兼见腹痛,后重,不能食,小便清利,或手足厥冷等。或见泄泻、身热,头痛微汗,腹痛而渴,脉弦,等。可分为湿热痢、寒湿痢、疫毒痢、虚寒痢、阴虚痢、休息痢6型,临床表现各有不同。
病因
由寒湿凝滞,脾阳受伤所致。
备注
痢疾便下白色黏冻或脓液者。古称白滞痢。临证须辨寒热。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白痢者,由肠虚而冷气客之,搏于肠间,津液凝滞成白,故为白痢也。"其症便下如冻胶或鼻涕,兼见腹痛,后重,不能食,小便清利,或手足厥冷等。若症见痢下白色,黏冻多脓,腹痛,里急后重,小便赤涩者,属湿热为患。 《张氏医通》卷七:"白痢初起,里急后重,频欲登圊,及去而所下无多,才起而腹中复急,皆湿热凝滞所致。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