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痈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7W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肠道、痈、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洪数脉、滑数脉、数脉、弦滑脉、弦紧脉、弦数脉、关芤、便秘、包块、便结、唇干、大便不爽、大便秘结、恶心、腹肌拘急、腹筋挛急、腹痛、腹泻、化脓、口干、口渴、溃脓、脉洪大有力、纳差、纳呆、呕吐、脐腹痛、上腹痛、舌红、苔糙、苔干、苔腻、下腹痛、压痛、壮热、自汗。

治法

1.瘀滞型 证候:初为脘腹闷胀,绕脐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痛剧,腹皮微急,恶心欲吐,嗳气纳呆。不寒不热或微热,或恶寒,大便正常或便秘,尿清或黄。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微黄,脉迟紧或弦略数。本证相当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轻型化脓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消散后期。 治则:化瘀行滞,清热解毒。 1)方药生大黄、牡丹皮、桃仁、厚朴、红藤、蒲公英、赤芍。水煎服。大便次数增多者,改生大黄为制大黄。 2)中成药 (1)阑尾灵冲剂,热开水冲服。 (2)阑尾消炎灵胶囊,温开水送服。 (3)锦红新片,温开水送服。 (4)野菊花注射液,肌注。 3)单方验方川楝子、延胡索、牡丹皮、桃仁、木香、金银花、大黄。水煎服。血聚成块者加红藤。 2.湿热型 证候:腹痛较剧,右下腹硬满,按之内痛,或可扪及有压痛之肿块。伴有发热,口干渴,汗出,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干,脉弦数。或伴有身热不扬,头昏重,呕恶胸闷,腹胀痛,便溏不爽,尿黄浊。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本证相当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早期或并局限性腹膜炎。 治则:清热化湿,通里攻下。 1)方药生大黄、红藤、败酱草、蒲公英、生薏苡仁、白花蛇舌草、黄柏、厚朴、冬瓜仁。水煎服。大便燥结者,加芒硝(冲服)。阑尾包块形成者,加桃仁、赤芍。湿热重者,加黄连、黄芩。湿重者加藿香、佩兰。瘀滞重者,加当归、莪术。 2)中成药 (1)阑尾消炎片,温开水送服, (2)西黄丸,温开水送服, (3)四季青钠盐,加入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 (4)黄连素注射液,加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 3)单方验方金银花、蒲公英、牡丹皮、大黄、川楝子、桃仁、生甘草、赤芍。水煎服。湿热重者,加黄连、黄芩。湿重者,加佩兰、蔻仁、藿梗、木通。 3.热毒型 证候:腹痛更甚,弥漫全腹,腹皮硬、手不可近。热毒伤阴者,伴有高热持续不退、时时汗出,烦渴欲饮,面红目赤,唇干口臭,呕吐不食,两眼凹陷,大便秘结,或似痢不爽,小便短赤,或频数似淋,舌质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腻,脉弦滑数或洪大而数。热毒伤阴损阳者,见发热不高,或不发热,精神萎靡,肢冷自汗,气促,舌质淡而干,苔多薄白,脉沉细而数。肠结腑实者,见全腹膨胀,呕吐频频,无排气排便。本证相当于急性阑尾炎并发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已形成的阑尾脓肿有扩散趋势,或由腹膜炎引起的肠麻痹,盆腔脓肿,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 治则:清热解毒。 1)方药生大黄、玄明粉(冲服)、枳实。厚朴、牡丹皮、金银花、蒲公英、红藤、败酱草、生薏苡仁、白花蛇舌草、赤芍、莱菔子。水煎服。热毒伤阴者,加鲜生地黄、玄参、天花粉。热毒伤阴损阳,下利无度者,去玄明粉,加制附子、炮姜、白术、生大黄改熟大黄。呕吐不食者,加黄连、姜半夏。小便不利者,加车前子(包煎)。 2)中成药 (1)阑尾消炎片,温开水送服。 (2)西黄丸,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金银花、蒲公英、冬瓜仁、大黄、牡丹皮、木香、川楝子、生甘草。水煎服。大热大渴者,加生石膏、天花粉。 其他治疗 1.外敷各种证型均可选用 (1)双柏散、金黄散、玉露散水蜜调制外敷右下腹,每日1-2次。 (2)大蒜糊剂大蒜头、芒硝、大黄粉。大蒜、芒硝共捣烂如泥,敷腹部最痛处,敷2小时后去药,再用大黄粉用醋调成糊状,敷6-8小时。以上为1个疗程,必要时隔数小时后,重复使用。在敷药前,局部皮肤应涂上一层凡士林,以保护皮肤。适用于瘀滞证。 2.灌肠可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如大黄牡丹汤加减煎汤作保留灌肠,每日l-2次。 3.手术疗法肠痈之热毒证一经诊断,一般应首先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疗法适应证:小儿、妊娠、老年人的湿热证、热毒证。手术方法有阑尾切除术和阑尾脓肿切开引流术。 4.针刺疗法 (1)体针取阑尾穴,上巨墟、合谷、足三里等穴。留针1小时,每15分钟捻转1次,强刺激,每日2-3次。恶心呕吐者加中脘,发热者加曲池,腹痛者加天枢、气海。 (2)耳针取阑尾、交感、神门、大肠等穴。选上述反应明显的穴位2-3个,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2次。 5.饮食疗法 (1)三色豆汤黄豆、绿豆、赤小豆、生甘草,加水适量煮至烂熟,加入食盐调味,食豆饮汤。适用于肠痈未成脓者食用。 (2)薏苡桃仁粥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薏苡仁、粳米,白糖适量。将牡丹皮、桃仁、冬瓜仁水煎去渣留汁,加入薏苡仁、粳米,文火煮至烂熟,调入白糖温食。适用于肠痈酿脓期患者食用。 (3)桃花馄饨鲜毛桃花、面粉。以桃花为馅,作馄饨,空腹食。适用于肠痈腑实证。 (4)苡仁附子败酱粥薏苡仁、附子、败酱草、粳米。附子、败酱草同煎取汁,加入粳米、薏苡仁,适量加水煮粥,空腹食。适用于肠痈反见虚寒证者。

临床表现

临床以发热,右少腹疼痛拘急,腹部压痛拒按,或触及包块等为特征的脾系病。

病因

因热毒内聚、淤结于肠道,肉腐成脓所致。

疾病预后

多因饮食失节,暴怒忧思,跌扑奔走,使肠胃部运化功能失职,湿热邪毒内壅于肠而发。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之败血浊气壅遏于阑门而成。以持续伴有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肌紧张、反跳痛为特征。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居外科急腹症的首位。

备注

肠痈,疾病名。痈疽之发肠部者。出《素问·厥论》。肠痈为外科常见急腹症,属急腹症范畴。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