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痹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1W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痹证、热证、滑数脉、偏热、初气厥阴、厥阴风木、巳亥风木、风热、红赤、化脓性关节炎、恶风、发热、烦渴、烦闷、关节不利、关节红肿、关节肿痛、红肿、拒按、口渴、脉滑数、苔燥、膝肿、喜冷、肢痛。

治法

辨证施治 1.风热痹阻证 证候:发病急骤,关节、肌肉游走性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可见红斑,痛不可触,遇热则重,得冷稍舒,关节屈伸不利。伴汗出、恶风、发热、口渴、唇干。舌红苔黄、脉浮数。发病急骤,关节肌肉红肿灼热呈游走性疼痛,为该证诊断要点。 治则:清热疏风,活血通络。若局部肿胀甚,加防己、苡仁,游走痛甚可用威灵仙、海风藤,肢热有红斑加忍冬藤、桑枝。 2.湿热痹阻证 证候:关节或肌肉灼热、肿胀、疼痛、重着,皮肤发红,或见硬结、红斑。可伴发热、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周身沉重、溲黄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关节肌肉灼热、肿胀、疼痛、重着及苔黄腻、脉滑数等,为诊断要点。 治则:清热利湿,宣通经络。若湿浊甚者,加苍术,萆薢,舌质红,苔不厚腻者,半夏可减去,痛甚加姜黄、海桐皮,局部热重,加生石膏、知母、忍冬藤,肢体肌肤有斑者,加赤芍、丹皮。 3.寒证错杂热重于寒证 证候:关节肌肉红肿热痛,但局部怕冷畏寒,得暖则舒,或自觉发热触之不热。筋脉拘急,肢体关节屈伸不利,甚则僵硬强直。全身可见身热不扬,或发热畏寒,口干不欲饮,或喜热饮,或自汗身凉。舌红苔白,或舌淡苔黄,脉弦数或弦紧。关节红肿热痛,但局部怕冷畏寒,得暖则舒,为本证诊断要点。 治则:清热活血,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4.热毒证 证候:关节肌肉赤肿焮热,疼痛剧烈,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关节肿胀,或有波动感,其色红紫,关节屈伸不利。伴壮热烦渴,甚则神昏谵语。舌红或红绛,苔黄或黄腻,脉弦数。关节赤肿焮热、疼痛剧烈或有波动感,为本证诊断要点。 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活络关节、四肢肌肉痛甚者,加醋元胡、赤白芍,关节变形、屈伸不利甚者,酌加土鳖虫、露蜂房。

临床表现

临床以所侵犯肢节红肿灼热,痛不可触,屈伸不利,得冷稍舒,或伴见发热、口渴,小便短赤等为特征的肢体痹病。

检查

以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不能屈伸,得冷则舒为特点。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热邪致痹可单一出现,或热与湿相结,湿热闭阻,表现为关节或肌肉红肿热痛,屈伸不利,步履艰难,可反复发作。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好发部位为膝关节、踝关节、趾(指)掌关节等。

病因

因热毒或湿热流注关节,或内有蕴热,复感外邪,邪热搏结于肢节所致。

疾病预后

热痹,病名。热毒流注关节,或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与热相搏而致的痹症。又称脉痹。出自《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证治准绳·痹》:"热痹者,脏府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留而不行,阳遭其阴,故㿏痹熻然而闷,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之状,唇口反裂,皮肤色变。"并可见关节红肿热痛,发热,烦闷,口渴等症。治以清热祛邪,宣痹止痛,用白虎加桂枝汤、升麻汤。热毒盛者,用《千金要方》犀角汤加减。本病可见于现代医学所指的痛风急性发作期、感染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久治不愈者、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当上述疾病某阶段表现为热痹时,均可依热痹辨证论治。风湿热痹,风痹又叫行痹,以串痛为主,湿导致的主要是局部酸沉痛,热痹主要是关节红肿疼痛,如症状一起出现,一般是风湿阻滞经络,影响经气运行,郁积化热,从而使关节局部产生红肿疼痛,就叫风湿热痹。

备注

主方大秦艽汤加减。 方药秦艽、生石膏、当归、白芍、羌活、防风、黄芩、白芷、生地、茯苓、川芎、白术、知母、地龙、豨莶草、甘草。 主方宣痹汤。 方药木防己、杏仁、滑石、制半夏、晚蚕砂、苡仁、连翘、赤小豆、栀子。 主方痛风汤加减。 方药龙胆草、炒苍术、黄柏、忍冬藤、生石膏(先煎)、胆南星、桂枝、当归、川芎、红花、防风己、神曲、威灵仙。 主方清瘟败毒饮。 方药石膏、生地、水牛角、黄连、栀子、桂枝、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丹皮、生甘草。若肿痛不消,加防己、忍冬藤、桑枝、苍术,以加强解毒通络之效。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