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的作用、分类及注意事项
作用: (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3)消瘀散结(4)防病保健 分类:一 艾柱灸 1、直接灸:是将大小事宜的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2)无瘢痕灸:又名非化脓灸。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2、间接灸:1)隔姜灸:本法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病症。 2)隔蒜灸:多用于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症。 3)隔盐灸:本法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4)隔附子饼灸:本法有温补肾阳等作用。多用于治疗名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者疮疡久溃不敛等病症。
二 艾条灸 1、悬起灸: 1)温和灸多用于慢性病 2)雀啄灸、回旋灸多用于急性病。 2、实按灸:分为太乙针灸、雷火针灸。 3、灯火灸:具有疏风解表、行气化痰、清神止搐等作用。多用于小儿痄腮、小儿脐风和胃痛、腹痛、痧胀等病症。 4、白芥子灸:一般可用于治疗关节痹痛、口眼歪斜,或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哮喘等症。 5、蒜泥灸:如敷涌泉穴治疗咯血、衄血,敷合谷穴治疗扁桃体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 6、斑蝥灸:可治疗癣痒等症。
要点一、施灸的先后顺序 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壮数是先少而后多,艾柱是先小而后大。 要点二、施灸的补泻方法 《灵枢.背腧》: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针灸大成艾灸补泻》: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