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痰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4W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有:风证、痰证、浮滑脉、舌胖、舌瘦小、实、弦滑脉、弦脉、右关浮、长脉、寸浮、风证、便秘、痉厥、蜷紧、瘫痪、痫证、中风病、半身不遂、半身汗、跛行、不语、抽搐、恶心、耳痒、烦躁、忿怒、昏仆、肌肉麻木、口眼歪斜、流涎、麻木、面青紫、目昏、目瞤、目涩、目眩、尿涩、呕吐、泡沫痰、舌謇、舌强、神昏、苔厚腻、痰白、痰鸣、痰稀、痰涎、头昏、头晕、无汗、涎沫、胁胀痛、胸胁满闷、眩晕、肢体麻木。

治法

风痰之证需审"风"之所由,审因论治。 1.外风触痰证 证候:可见于许多肺系疾病,如咳嗽,哮喘等,亦可见于头痛、眩晕等疾病, 治则:疏风化痰。 主方:止嗽散、参苏散、牵正散等。常用宣散风邪药与化痰药配伍,又当辨别风寒风热之性,配以辛热辛凉之药。 2.内风痰扰证 治则:熄风化痰。常用平肝熄风药与化痰药配伍,但应辨别内风之成因, (1)肝阳化风夹痰 证候:眩晕欲仆,头摇而痛,项强肢颤,语言蹇涩,手足麻木,步履不整,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喉中痰鸣,舌红苔白或腻,脉弦有力。 治则:平肝熄风,清热化痰。 主方:羚角钩藤汤,定痫丸。 (2)脾虚痰湿风盛 证候:厌食、便溏、腹胀、舌象胖大或有齿痕、面黄、多叹息、浮肿、肢重、嗜睡、胸闷等。有时单一,有时频见,因痰湿程度、部位、新久等而异也。 治则:化痰熄风,健脾祛湿。 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还应注意痰之寒热而施以温化寒痰药或清热化痰药,痰所停留部位不同,其治亦有所区别。针对内风痰扰,而阴虚或阳亢之势不甚明显时,亦可佐以少量辛热搜风豁痰之药,但要注意药味不可过多,药量不可过大,以免耗阴伤津,内风更加妄动。 (3)风痰急症 证候:痰涎壅盛,阻碍气道,呼吸急迫,阴阳之气难以续接。 治则:根据急则治标与"其在上者,因而越之"的原则,因势利导,采用涌吐祛痰。 主方:古人常用瓜蒂散、三圣散、救急稀涎散及参芦饮等方。此法对于体壮正气旺盛之人尚可,但对于素体虚弱,年老体弱之人仍需谨慎使用。

临床表现

泛指因风邪引动伏痰,或肝风夹痰,横窜入络,上攻清窍,蒙蔽心神等引起的一类证候。

None

风痰偏盛证

疾病预后

有关风痰的病因病机,历来认识颇不一致。有谓因风生痰者,有谓因痰动风者。其实既称风痰,当是有风有痰,风与痰合邪为患。痰之生成,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而成。外风触痰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风邪外袭影响肺之宣肃,肺津停蓄不布,凝而成痰,如《圣济总录》指出:"论曰风痰之病,得于气脉闭塞,水饮积聚。……盖风壅气滞,三焦不和,则水饮易为停积。风能生热,壅亦成痰。"另一方面为内有伏痰,脾肺气虚,外风乘虚而入,与内痰相合而成。如《玉机微义》曰:"盖风痰者,形寒饮冷"。内风痰扰之病因病机须从整体观和辨证观出发。导致内风病变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脾虚生风、血燥生风、血瘀生风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气通于肝",内风多责之于肝。"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脾乃土脏,为生痰之源,故肝风为病,往往与痰相兼为患。内风与痰又可互生,一方面风可生痰,如肝阳化风,煎熬津液,化而为痰,致肝风痰浊相兼;另一方面痰可生风,痰热内伏,复为情志、饮食、烦劳所触动,情志抑郁或晦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化火,致肝阳亢盛,内生肝风。正如《医方考》谓"风痰者,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备注

风痰,病证名。痰扰肝经的病证。风痰证有以下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痰扰肝经的病证。 《医学入门》卷五:"动于肝,多眩晕头风,眼目瞤动昏涩,耳轮瘙痒,胁肋胀痛,左瘫右痪,麻木蜷跛奇证,名曰风痰。"《医宗必读》卷九:"在肝经者,名曰风痰,脉弦面青,四肢满闷,便溺秘涩,时有躁怒,其痰青而多泡。"又名肝经风痰。 二是指素有痰疾,因感受风邪或风热怫郁而发的病证。 《泰定养生主论》:"风痰者,因感风而发,或因风热怫郁而然也。此皆素抱痰疾者,因风、寒、气、热、味而喘咯咳唾,非别有五种之痰。"由于时代认识的局限,唐宋以前,风之外受内生,统称"中风"。近代根据风之成因,将风病分为外风和内风。风痰之"风"古人多从外风立论,并未详加区分论治,但外风和内风在治疗原则 上有本质的不同,外风宜散,内风宜熄,故应将风痰证分为外风触痰证与内风痰扰证两大类。凡内风扰动挟有痰邪者可归于内风痰扰证,"肝为风木之脏",因"肝风"不同于外来之风,亦名"内风"。至于素有痰疾,受风触发之证为外风触痰证。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