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肝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511

小结

本品为冷门中药本草,可用于:崩漏、带下病、反胃、妊娠恶阻、便血、出血、腹痛、腹泻、咳逆、溃疡、尿血、衄血、呕吐、脾虚不摄、下血、泄泻、痈肿、呕恶、吐血。

功能主治

温中止血,止呕,止泻。主呕吐反胃,腹痛泄泻,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妇女妊娠恶阻,崩漏,带下,痈肿溃疡。

性味

辛;温;无毒。

归经

脾;胃;肝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克;布包煎汤,澄清代水用,60-120克;或入散剂。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

阴虚失血及热证呕吐反胃忌服。 1《本草经疏》:阴虚吐血者不宜用。痈肿毒盛难消者,不得独用。 2《本草从新》:无湿勿用。出血、呕吐、泄泻属热证者禁服。

别名

灶中黄土、釜下土、釜月下土、灶中土、灶内黄土、灶心土。

来源

药材基源:为久经柴草熏烧的灶底中心的土块。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采收和储藏:在拆修柴火灶(或烧柴的窑)时,将烧结的土块取下)用刀削去焦黑部分及杂质即得。

生境分部

全国各地均产。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为不规则块状。橙黄色或红褐色。表面有刀削痕。体轻,质较硬,用指甲可刻划成痕,断面细软,色稍深,显颗粒状,并有蜂窝状小孔。具烟熏气,味淡。有吸湿性。以块大整齐、色红褐、断面具蜂窝状小孔、质细软者为佳。

化学成分

主要由硅酸(H2Si O3)、氧化铝(Al203)及三氧化二铁(Fe203)所组成;还含有氧化钠(Na20),氧化钾(K20),氧化镁(Mg O),氧化钙(Ca O),磷酸钙[Ca3(PO4)2]等。

药理作用

1.止呕作用:本品内服后对胃肠的末梢神经有镇静、麻醉作用,能减少对胃肠粘膜的刺激,而达止呕作用。鸽灌服伏尤肝煎剂3克/公斤,每天两次,共4次后,对于静脉注射洋地黄酊引起的呕吐有止吐作用,主要为呕吐次数减少,呕吐的潜伏期并无明显改变。对阿朴吗啡引起的狗呕吐无效。 2.本品外用撒布疮面能使血管收缩,分泌物减少,具收敛止血作用。鸽灌服伏龙肝煎剂3克/公斤,每日2次,连服2天,对静注洋地黄酊所致呕吐可使呕吐次数减少,呕吐的潜伏期无改变。对去水吗啡引起的狗呕吐则无效。

鉴别

(1)取本品粉末约1克,加稀盐酸10ml,即泡沸,生成大量气体,将此气体通入氢氧化钙试液中,即生成白色沉淀。(检查碳酸盐) (2)取上述反应后的溶液,滤过。 滤液照下述方法试验: 1)取滤液1ml,加亚铁氰化钾试液,即生成蓝色沉淀。(检查铁盐) 2)取滤液1ml,加氢氧化钠试液,即生成白色胶状沉淀;分离,沉淀能在过量的氢氧化钠试液中溶解。(检查铝盐)

炮制

《雷公炮炙论》:"细研,以滑石水飞过两遍,令干用。"

复方

1.黄土汤《金匮要略》,主治下血,先便后血者。 2.伏龙散《普济方》,主治吐血,泻血,心腹痛。

各家论述

1.《别录》:主妇人崩中,吐血,止咳逆,止血,消痈肿毒气。 2.《日华子本草》:治鼻洪,肠风,带下血崩,泄精尿血。催生下胞。 3.《本草蒙筌》:辟除时疫,安胎。捣细,调水服之。 4.《纲目》:治心痛狂癫。妊娠护胎,诸疮。 5.《本草备要》:调中止血,去湿消肿。 6.《陆川本草》:治小儿慢惊。 7.《本草汇言》:伏龙肝,温脾渗湿,性燥而平,气温而和,味甘而敛,以藏为用者也。故善主血失所藏,如《金匮方》之疗先便后血;《别录》方之止妇人血崩,漏带赤白;《蜀本草》之治便血血痢,污秽久延;杂病方之定心胃卒痛,温汤调服七剂即定。他如藏寒下泄,脾胃因寒湿而致动血络,成一切失血诸疾,无用不宜尔。 8.《本草便读》:伏龙肝即灶心土,须对釜脐下经火久炼而成形者,具土之质,得火之性,化柔为刚,味兼辛苦。其功专入脾胃,有扶阳退阴散结除邪之意。凡诸血病,由脾胃阳虚而不能统摄者,皆可用之,《金匮》黄土汤即此意。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