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郁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2W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有:气滞、郁证、沉涩脉、动脉、短脉、结脉、气郁体质、苔薄白、右寸伏、左关代、左关短、偏气郁质、气郁质、气滞、疮痈、肺痿、伤食、淤血、背痛、低热、独语、恶寒、发热、腹胀、脉沉伏、脉沉无力、脉迟有力、脉促沉、脉短无力、脉结有力、脉有力、呕血、痞满、气促、气急、思虑、苔薄、太息、吐血、微热、胁胀、泄利、胸痛、眩晕、肿胀。

治法

气郁 治法-理气法 气郁即气机郁而不畅,主要由于情志不调,或痰、湿积聚,致气机不通,脏腑或经络功能障碍。故气郁之治,当以理气、舒气为主。理气法多用于肝、胃两经,尤以肝郁多见。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失调达,则气机郁结或横逆。胃气则易为痰湿阻滞而呈现胸腹胀满病证。理气方药,大多辛香而燥,如重用、久用,每易耗气散气,损耗阴液,故对阴虚、血虚、火旺、阳亢等病证均宜慎用。 1、理气疏肝法 适应证:肝气郁结不舒,胁肋、少腹胀满疼痛,胸膈痞闷,嗳气,矢气频作等证。 常用方:逍遥散、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注意点:理气舒肝药应中病即止,否则,因其辛香温燥,易致阴伤火动,故宜酌加白芍、川芎等药以和血护肝阴。肝郁横逆一般以疏气、散气为主;若疏泄不及则宜和血健脾调中,一般多用逍遥散。对气实之五郁,则宜用越鞠丸方。理气疏肝法常用证而伍用理脾、和胃、化痰、通络、清和温经等法。 2、理气和胃 适应症: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气上逆致脘腹胀满痞痛,嗳气吞酸,饮食涩滞等。 常用方:温胆汤、二陈汤、保和丸、消导二陈汤等。注意点:宜理气舒肝与和胃降逆法并用。因病因不同,影响脏腑有别,故临证时宜从较多的理气和胃方药中酌证选用,一般用二陈汤配保和丸以消食化积;如大便干结,宿食不下,应配小承气汤消积通便;如脾虚不运,则宜四君子汤配内金、麦芽、山楂等药为治。 3、理气行水法 适应症:气郁致水液滞留体内,脘腹胀满不适之证。 常用方:五皮饮等。注意点:气郁不化则水湿停聚,可现大腹水肿,小便不利。治水宜先治气理气。因水液的运行,有赖于肺气的通调,脾气的运化和肾气的蒸腾,与肝气的疏泄亦有一定的关系。故理气法虽非消水之主法,但却为有利行水的重要一环,若理气与行水药配伍,则可收气治水治,气行水行之效。如形气俱实则宜舟车丸逐水。 4、理气化痰法 适应症:气郁生痰,痰气郁结,则呈咽喉不适,状如"炙脔",或为瘿瘤之证。 常用方:半夏厚朴汤、顺气导痰汤等。注意点:此法宜疏肝理气与化痰之药配伍。如气郁与湿痰互结致咳嗽、胸闷、呕吐眩悸者,则宜二陈汤;治中风痰迷,神昏舌强则用涤痰汤;治一切痰厥则用导痰汤。 5、理气调经法 适应证:妇女因情志不舒所致之月经失调、赶前错后,痛经、崩漏,行经前两胁及乳房胀痛,心烦易怒,或闭经诸证。 常用方:逍遥散、三棱煎、乌药散、宣郁通经汤、苍附导痰丸等。注意点:理气调经之宜健脾化痰,可用苍附导痰丸;理气调经之宜疏肝和营者,宜逍遥散;疏肝通经可用宣郁通经汤;疏肝止痛,宜选加味乌药散;理气调经兼消痞,则用三棱煎。 6、理气通淋法 适应症:膀胱气化不利,湿热气结所引起的各种淋证。 常用方:沉香散、沉香降气散等。注意点:治淋证除需因证而清湿热通淋外,须注意配合理气之药,使解除少腹坠胀疼痛,并加强通淋排石之效。

病因

气郁一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多因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所致。 《丹溪心法·六郁》:"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证治汇补·郁证章》:"气郁,胸满胁痛,噫气腹胀。"治宜行气解郁。 《杂病源流犀烛·诸气源流》"一切气郁,总宜以化滞为主。"用气郁汤、木香调气散、七气汤、越鞠丸等方。若气郁生痰者,用温胆汤、半夏厚朴汤、上下分消导痰汤。若气郁化火者,用加味逍遥散等方。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